臺北市
29°
( 31° / 27° )
氣象
2025-09-23 | 台灣好報

家有人工智能訓練師/夏俊山

家有人工智能訓練師/夏俊山

夏俊山

人工智慧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著我。可是,不經意間我已年近古稀。早晨從鏡子裏看看自己,歲月已染白雙鬢,臉上的皺紋也越來越深。如今,有些年輕人都開始躺平,我更應該躺平,還折騰什麼呢。

激起我心湖浪花的,是打開兒子的微信,看到他發來的“人工智慧訓練師證書”。兒子的工作與飛機上的航電系統有關,與人工智慧應該沒有關係。他如此“趕時髦”,學了開始風靡全球的人工智慧,並且拿到了相關證書。退休後,我受興化市文正教育集團返聘,目前在編輯校報《文正風》。這份工作用得上人工智能嗎?

兒子的回答是:“用得上。傳統資訊形態主要是文字、圖片等,在人工智慧技術助力下,媒介可以用更豐富的多形態資訊生產提升吸引力、感染力。”我知道兒子的意思: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編輯工作不能固守老一套。

近年來,紙媒的讀者在減少,手機刷屏的越來越多。如果把《文正風》上的資訊、文章、圖片等在網路上發表,或者選擇一些內容,製作視頻,傳播的途徑更多,影響就會擴大,我的工作不是更有成效嗎?而製作視頻,人工智慧的能發揮不小的作用。我如果學習人工智慧的話,人工智慧訓練師就在家裏,這麼好的學習條件,為什麼不利用呢?

有了好的想法,就應該付之於行動。於是,我告訴兒子:“老爸也想學習人工智慧,急用先學,學了就用,能學多少算多少。以後,你就是我的老師!”

話說出去了,心卻平靜不下來。回想當年,兒子中考後錄取在海安高級中學,語文老師就是我。為了用知識的甘露滋潤著學生們的心田,那時,我滿腦子都是詩詞歌賦、經典篇章。高考填報志願,兒子對中文興趣不濃,選擇了工科。如今,歲月流轉,兒子已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熱愛的事業,並且憑著自己的論文、論著和多項發明專利,成了教授級高工。本以為,兒子會在他熟悉的領域繼續深耕細作,沒想到,他也趕起了時髦,紮進人工智慧的浪潮,還拿到了人工智慧訓練師的證書。常言道:“能者為師”,學習人工智慧,角色反轉,我只能當學生。一時間,我心中不免五味雜陳。

家有人工智能訓練師,這是我學習人工智慧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問題是,我說的“家”,父子並非同處一室或同一大門進出,而是他在外省,我在江蘇,相距近兩千裏。好在互聯網讓“天涯若比鄰”成了現實。我在電腦操作中遇到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只要告訴兒子,然後自己坐在電腦前,看著兒子遠程操控我的電腦,怎樣一步步把問題解決。學習人工智慧,我也只能選擇讓兒子遠程授課。

此後,我的宿舍裏常常會出現這樣有趣的場景:我坐在電腦前,打開手機視頻,對著電腦螢幕。兒子在千裏之外,通過手機,看著我的電腦螢幕,一邊講課,一邊教我操作。兒子從AI的基礎知識講起,展現出驚人的耐心。理論要結合實際操作,我按照他的指令一步步完成操作,有時還是被“卡”住,他就使出慣用的“手段”——遠程操控我的電腦,讓我邊看邊記,自己再複盤操作。

記得汪曾祺有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該文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了自己與父親之間超越傳統父子關係的情感聯結,展現了父子之間平等、理解與尊重的珍貴。我讀後倍感溫暖。如今,我這個當年的老師成了兒子的學生,表面看是角色反轉,其實是一種平等對話機會,父子之間的關係也正如汪曾祺說的“成兄弟”。

隨著對人工智慧瞭解的逐漸深入,我開始嘗試用人工智能工具製作視頻、創作歌曲。我精心創作了不少歌詞,或使用自己拍攝的照片,或利用人工智慧的圖像生成功能,為歌詞配上畫面,再借助人工智慧的旋律生成演算法,結合自己對歌詞意境的理解,創作出了一首首歌曲視頻。當我將第一個視頻發佈到網路上時,心裏既緊張又期待。緊張的是,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大家的認可;期待的是,希望能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裏找到共鳴。沒想到,這些視頻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它迅速在網路上傳播開來,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和喜愛。看留言和評論,稱讚者眾,我心裏暖暖的,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以誰為師,韓愈主張不看年齡尊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何時學習,我主張不分年齡。年近古稀,因為家有人工智能訓練師,我選擇學習人工智慧,結果是:忘記了自己是快要落山的夕陽,只看到滿天絢爛的晚霞,只想著讓自己的作品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