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也會「逃生」!中山大學AI監測揭求生祕技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文蛤泡鹽水會吐沙、遇熱會張開殼,但最新研究發現,牠們其實還會「逃跑」!國立中山大學跨領域研究團隊觀察到臺灣文蛤(Meretrix taiwanica)在鹽度溫度變化時,會改變水管活動、鑽出底泥,甚至在池底「走路」,試圖逃離不利環境。這些行為模式經量化分析後,不僅揭示了文蛤如何面對最怕的環境壓力,也為臺灣重要的文蛤養殖產業找到新的警示線索。

▲中山大學海科系博士生徐聖翔(右2)及教授劉莉蓮(右1),攜手資訊工程學系博士生慕艾力(左2)及教授黃英哲(左1)。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博士生徐聖翔及教授劉莉蓮,攜手資訊工程學系博士生慕艾力(Alexander Munyaev)及教授黃英哲組成研究團隊。團隊指出,文蛤養殖是臺灣西南沿海的重要產業,但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極端高溫與暴雨頻傳,常導致水質惡化、缺氧和大規模死亡,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行為是文蛤面對壓力時最直接的反應線索,若能加以瞭解,將有助於及早識別異常。研究團隊將文蛤的行為劃分為4種狀態:水管伸出且殼埋藏、水管縮回且殼埋藏、水管伸出且殼外露,以及水管縮回且殼外露,並設計行為觀測實驗,以探討牠們在不同逆境下的行為策略。
結果顯示,在鹽度驟降至6 psu(每公升水含有6公克的鹽類)的低鹽環境下,文蛤會關閉水管、加深埋藏,像是把自己「藏起來」以抵禦滲透壓失衡;而當溫度升至32至36°C時,文蛤反而會增加水管活動,反映出代謝需求上升;一旦高溫超過 36°C,多數個體會急速鑽出底泥,甚至在池底表面大幅移動,最終死亡率也明顯升高。這些行為模式與漁民口中的「翹角」(鑽出底泥)或「走路」經驗相符,結果證實,文蛤的行為比體重變化更能反映早期壓力,監測行為可在問題惡化前,及早預警並介入管理。
但一般監測貝類行為時需要把電極黏在貝殼上,因此不適用於生活在底泥中的文蛤,雖然還有其它監測方法,但都無法同時滿足長時間穩定監測與立即回應的需求。研究團隊開發的解方,正是透過人工智慧影像辨識系統,將文蛤的細微行為即時轉化為數據,突破過去監測的限制。這項研究蒐集分析了7,860 張文蛤在一般環境與逆境下的影像,並以此訓練YOLO深度學習模型,自動辨識文蛤的露殼與水管活動,準確率超過97%。這項智慧監測與養殖技術也曾成功應用於白蝦養殖,已於2021-2023年陸續獲得科技部未來科技獎、國家新創/精進獎、國際APICTA Award等榮譽,近期更獲資策會與資訊軟體協會合辦的「2025 A* Awards 金仝獎」殊榮。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建議的養殖水溫介於25至35°C之間,然而,研究團隊在七股的文蛤養殖週期中,記錄到水溫超過35°C的天數多達42天,這段時間的日平均最高溫與最低溫分別為36.0°C及32.2°C,文蛤長期暴露在這樣的慢性熱逆境下,會降低其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這凸顯了在全球暖化的情境下,高溫已是養殖產業難以避免的重大挑戰。
研究團隊表示,下一步將把此自動辨識系統推向戶外養殖池,並結合水質感測器,朝建立即時預警平台邁進。此成果不僅有望於協助臺灣文蛤產業因應氣候挑戰,也為全球貝類水產養殖提供了新的監測模式。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水產養殖工程》(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期刊連結:https://doi.org/10.1016/j.aquaeng.2025.102614(圖/記者王雯玲翻攝)
最新生活新聞
-
-
彰化縣府舉辦身心障礙者中秋活動 1150人共享友善無障礙盛會
(23 分鐘前) -
桃竹苗區10月9場徵才活動 釋近9千工作機會歡迎報名挑戰高薪
(23 分鐘前) -
2025彰化走讀藝術節開幕 彰鹿藝徑串雙城一同漫步藝術彰化
(25 分鐘前) -
南瑤宮百年大整修遶境巡角起駕 九天八夜跨九鄉鎮市祈安遶境
(2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