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0° / 27° )
氣象
2025-09-26 | 台灣好報

童年吃月餅/王光慧

童年吃月餅/王光慧

王光慧

小時候,我們最快樂的事情就是過節,因為過節的時候可以吃到許多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可以享受到平時享受不到的快樂。

以前的過節和現在不同,以前過節就是過節,一年也就是那麼一兩天,所以顯得非常的重視,現在我們好像是天天都在過節,過節的時候反而是沒有一點過節的感覺。

那時候,我們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春節和仲秋,春節比較的隆重,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看大戲,但是仲秋就顯得有些簡單了。對我們來說,仲秋節就是吃月餅的節日,除了晚上能夠吃上月餅,也就沒有太多的念想了。

那時候,進入了農曆八月以後,我們就開始掰著手指頭計算著吃月餅的日子。月餅大多是五仁的,裏面有芝麻、花生、瓜子之類的,還有冰糖或著砂糖,放上紅色的、綠色的青紅絲。月餅的外面還有薄薄的面皮,裹了好幾層,這樣月餅外酥裏嫩,吃起來香甜軟糯,香味十足。月餅大都是一斤有八塊的,後來才出現四塊一斤的,白色的面皮上還點著紅色的花朵,看起來很醒目,也很喜慶。那時候的月餅都是用褐色的草紙包裝,裏面還墊上一塊小薄紙,把月餅放成四疊,然後把包裝紙四角一折,包成四方形,外面蓋上一張白色的印花的紙,最後用綿紙搓成的經子(一種細繩子)捆好,再挽一個提系。後來,在包月餅的時候又在裏面加了一個方盒做底托,做盒子的紙板太簿,就在兩層之間襯了一層薄薄的泥土,使包好的月餅顯得方正、漂亮了一些。到了九十年代,市場上漸漸的出現了專業的包裝盒,印刷得非常的精美,月餅的製作也是更加的講究。但是,這些對我們來說,總是覺得沒有傳統月餅的溫馨和甜美。

仲秋節間還有一種快樂的事情就是走親戚。平日裏,大家都各忙各的事情,也沒有可以電話可以聯繫交流,只有在過節的時候才能互相走動一下。仲秋正值三秋,大人們在地裏忙活,走親戚的任務自然就落在我們身上。姥姥家太遠,我們跑著去,大人們不放心,就讓我們去鄰村的舅爺爺家。我們找來了竹籃子,裏面放上六斤月餅六斤白糖,用花花綠綠的包袱皮蓋上,禮物雖然簡單,卻是非常的真誠。舅爺爺看到我們非常高興,一定要留我們吃飯,舅奶奶也高興地掂著小腳,跑到街上去買菜,一般來說,至少要準備四個,無非就是炒豆腐、煮鹹蛋之類的,特別是自己家裏醃的鹹雞蛋,蛋黃金燦燦的,用筷子一挑,汪汪冒油,吃起來非常的香啊。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對我們來說,卻是世上最好的美食。吃完飯以後,舅奶奶象徵性地留下一包月餅,就提著小籃子把我們送到大門外,舅爺爺不斷地叮囑著我們路上注意安全,看到我們走遠了,他們才樂呵呵地回家了。

以前過仲秋也是非常的簡單,一般來說買上二斤豬肉,燉上一鍋冬瓜,既可以當菜,也可以當飯,就著黑乎乎的大煎餅,吃得格外的香甜。每年的春天,村裏會來很多賣雞苗的商販,我們便買一些放在院子裏散養,到了仲秋節,正是吃童子雞的時機。母親殺上一只小雞,用辣椒炒了,屋子頓時飄滿了香噴噴的味道,用煎餅一卷,吃得滿口流油,滿頭大汗,就連盤子裏的菜汁,也是要用煎餅檫得乾乾淨淨。轉眼到了晚上,月亮升起來了,象一只明晃晃的銀盤,照得大地上如同白晝。我們很早就圍在桌前,眼巴巴地望著母親,她從懸掛在梁頭上的竹籃裏拿出月餅擺在我們面前。這些月餅都是在親友間轉來轉去的,黑乎乎的草紙上浸滿了油漬,有的包裝紙還都已經磨破了,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吃到月餅才是過節最重要的事情。我們狼吞虎嚥地吃起來,母親心疼地看著我們,勸我們慢慢吃,別咽著。等我們吃完,母親才把包裝紙裏的月餅渣聚了一下,用手捏著放進自己嘴裏,還不停地說:“這些渣子都是糧食做的,扔了可惜。”那時候,饞嘴的我們還沒有體會到母親的心情,但是現在回味起來了,除了她滿滿的母愛,我們還有一點點的心酸。

現在,我們雖然離家在外,但是每年的春節和仲秋,都要回來吃一頓團圓飯,陪著父親和母親過節,因為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我們永遠的家園。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