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1° )
氣象
2025-09-28 | 台灣好報

水利綠能雙刃劍:中國大陸巨型大壩的地緣博弈與風險╱魯云湘

水利綠能雙刃劍:中國大陸巨型大壩的地緣博弈與風險╱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中國大陸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水力發電始終扮演核心角色。與太陽能、風能相比,水電具有穩定供應與大規模輸電的優勢,被定位為「基載綠能」。近年來三大水利工程格外引人注目:金沙江梯級水電站群、雅魯藏布江下游梯級電站、以及新疆阿爾塔什水利樞紐。

金沙江是長江上游,也是中國大陸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流域。近十年來,白鶴灘(16GW)、烏東德(10.2GW)、溪洛渡(13.86GW)、向家壩(6.4GW)等巨型水電站相繼投產,合計裝機超過 46GW,形成全球最密集的水電走廊。它們不僅支撐「西電東送」,還為中國大陸東部經濟帶提供穩定電力,協助減少煤炭依賴。然而,金沙江流域位於地震多發區,生態影響與移民安置爭議持續存在,基建過度集中也帶來系統性風險。

2025 年 7 月,雅魯藏布江下游梯級電站宣布動工,總投資 1.2 兆人民幣,規劃裝機容量 60GW,年發電量約 3,000 億度,是三峽大壩的三倍。這一工程位於與印度、孟加拉共享的跨境流域,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印度輿論長期將其視為「戰略武器」,擔憂中國大陸藉此控制乾季水量,甚至有官員稱下游流量恐減少 85%。孟加拉則關注洪水與農業影響。中國大陸官方重申「以發電為主,不做截流」,但在缺乏跨國協定下,任何異常水位波動都可能被政治化,成為中印矛盾的新導火索。

2019 年投產的新疆阿爾塔什水利樞紐,裝機容量 755MW,年發電量 21.9 億度,並兼具防洪與灌溉功能。2025 年春季,它釋放 13 億立方米水以保障農業灌溉,顯示其戰略價值。然而,塔里木河本身是乾旱脆弱流域,大壩運行對下游綠洲生態的長期影響仍不確定。與金沙江和雅魯藏布江相比,阿爾塔什更像是「內部風險案例」,提醒人們水利工程即便在國內,也會牽動社會與環境矛盾。

在高原和地震帶修建巨型大壩,地質與水文不確定性是最核心的危險來源。金沙江地處川滇地震帶,曾因滑坡形成堰塞湖;雅魯藏布江谷地則記錄過逾兩千起滑坡。若多個電站串聯運行,一旦上游潰壩或調度失控,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災害波及整個流域。水利綠能雖能集中供電,但過度集中反而放大潛在後果。這種地質與系統性風險,既是工程挑戰,也是區域安全的不穩定因素。

水電輸出雖能帶來收益,也可能使周邊國家陷入結構性依賴。一旦政治關係惡化,輸電中斷將直接威脅能源安全。同時,這些專案動輒耗資數千億,如雅魯藏布江工程高達 1.2 兆人民幣。若效益不及預期,債務壓力將浮現。對外輸出的水電專案,更可能演變成「綠色債務陷阱」。因此,水電在安全與金融層面,都帶有「雙刃劍」效應。

此外,大型水電工程涵蓋壩體設計、隧洞引水與數位化調度。由此看來,中國大陸逐步積累技術優勢,並嘗試將標準輸出至其他發展中國家。這有助推動全球碳中和,但也可能造成「制度鎖定」,讓接受國在能源治理上被迫跟隨中國大陸。技術與規範的擴散,正是能源戰略的另一種外溢。

中國大陸的水利綠能工程,已不僅是能源建設,而是地緣政治、危機管理、區域安全、技術規範與金融風險的交叉點。金沙江展現國內戰略走廊的現實支柱,雅魯藏布江凸顯跨境水權的敏感博弈,阿爾塔什則揭示邊疆生態的內部挑戰。這三者構成中國大陸「水利綠能戰略圖譜」的不同面向。未來,如何在發展與風險間取得平衡,不僅攸關中國大陸的能源安全,也將影響亞太地區的政治穩定與合作格局。為此,區域國家可朝共同推動跨國水文數據的透明化協定,並引入第三方機構,評估巨型大壩的系統性風險,以此平衡發展與安全。

註:GW 為十億瓦(GigaWatt),常用於衡量發電裝置容量。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