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再騙!所謂「台灣模式」就是美國附庸模式 鄭麗君究竟跟美國談了什麼?╱勞動黨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在「台美第五輪實體磋商」記者會上,提出所謂「台灣模式」,試圖把這場談判描繪成「創新突破」。但當我們仔細聽她的原話,就會發現這個「模式」不過是附庸美國、出讓產業的漂亮包裝。
她說:「這並非把台灣的科學園區搬過去,而是憑藉台灣科學園區的經驗,在美國創造有利產業聚落。」
問題是,輸出經驗、協助美國打造聚落,不就是在複製另一個「美國版竹科」嗎?台灣的半導體生態系,是數十年累積的技術、人才、供應鏈與社會資源的成果,如今卻由政府親手協助美方在地重建。這不是保護台灣優勢,而是拱手送人。
她又說:「台灣對美投資將採取企業自主、政府提供金融信保。」
這句話更是赤裸。所謂「企業自主」,只是把責任推給財團;「政府金融信保」,則是 用全民納稅人做後盾。
換句話說,台灣勞工繳的稅、台灣社會的資源,最後 #被拿去幫助資本家降低在美投資風險。台灣人民承擔代價,美國拿走好處,財團獲得保障。這叫自主嗎?這是全民替財團與美國戰略背書。
民進黨配合美國殖民地式的掏空台灣重要關鍵產業,對不起台灣人民,等於惡質壓榨台灣勞工階級的勞動成果。
面對外界關注的「台美晶片五五分」傳聞,鄭麗君強調:「我方從來沒有做出承諾。」
但問題不在於是否「五五分」,問題在於台灣半導體是否會逐步「去台灣化」。美方的戰略早已昭然若揭:確保美國本土晶片供應,拉攏所謂「友好國家」分攤風險,把台灣綁進其對中圍堵體系。鄭麗君的否認,不過是把爭議縮小到「比例」這樣的枝節,好掩蓋核心──台灣的產業正被系統性掏空。
我們再看她的另一句話:「我方願意憑藉台灣的經驗,透過台美 G to G 合作,在美國協助打造產業聚落,降低企業成本跟投資風險。」
這說得冠冕堂皇,但說穿了,就是政府出面,幫美國招商引資、幫財團談水電土地,把台灣的國家資源用來補貼美國的產業政策。這樣的「G to G合作」,其實是「G to U.S.」:台灣政府聽命於美國,把自己的籌碼當作獻禮。
整場談判下來,台灣真正爭取到什麼?是關稅調降?是 232 條款的優惠?這些所謂的「經貿利益」不過是小小施捨。美方要的,是產業核心;台灣給出的,是全民資源。長遠結果是什麼?台灣的工作機會外移,技術基盤被分流,勞工薪資停滯,納稅人卻要背上巨大的財政成本。
所謂「台灣模式」,其實就是「附庸美國模式」。在美國戰略的天秤上,台灣被定位為「供應鏈棋子」,而不是平等夥伴。鄭麗君口中的自信與創新,背後其實是台灣的戰略出讓,是一種自我掏空。
真正值得追問的是:台灣為什麼只能把未來綁在美國戰略裡?難道台灣不能選擇兩岸合作、發揮優勢,在更大市場中自立自強?為什麼我們要用納稅人的錢,去補貼美國的產業政策?為什麼我們要在美國的戰略遊戲裡,犧牲自己的產業與勞工?
台灣人民必須清醒:今天談判的不是關稅,而是台灣的命運。政府若繼續以「台灣模式」為名,把台灣推向「經濟附庸」的道路,那麼我們將迎來的,不是繁榮自主,而是掏空與依附。唯有拒絕戰略出讓,走向兩岸合作與和平發展,台灣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未來。(文:勞動黨提供,圖: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
笑著療傷、躺著談心10/4-5第五屆有事青年節兩日限定的心事現場
(5 小時前) -
伊甸無障礙生活節台南開跑 身障「神隊長」帶動手作 呼應「我們同一 Team」
(5 小時前) -
福聚中秋月「船」承兩岸情 2025兩岸同胞迎中秋聯誼活動舉辦
(5 小時前) -
林本源園邸《月光織戀》登場!打造浪漫盛宴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