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8° / 25° )
氣象
2025-10-08 | 台灣好報

秋收心清似水/羽翎

秋收心清似水/羽翎

羽翎

物候流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其中最美好、最豐富的當屬秋收。然而,秋收之“收”,不僅是收穫,更是收斂、收藏。好比一池水流,經過長久的靜置,那些浮游於表面的塵埃與雜質,終於緩緩沉澱,還以一片清明。人的心,便是這一池沉澱後的秋水,映著天光雲影,映著萬物本相,更映照著自我本心。

秋天最適合獨處。泡一壺岩茶,看茶葉在滾水中緩緩舒展,茶湯由淺及深,氤氳的熱氣裏,是醇厚的山場氣息。捧一本閒書,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陽光斜斜地照進來,溫度剛好。窗外或許有風,把梧桐葉吹得沙沙作響,如同時間的耳語。讀到會心處,抬眼望向窗外,一只鳥雀停在光禿禿的電線上,像一個簡潔的音符。時間在此刻仿佛凝成了一枚琥珀,內心澄明安靜,萬般自在。它是一種減法的智慧。減去多餘的應酬,減去浮華的欲念,減去無謂的煩惱,如同秋樹辭葉,便能裝得下更多的月白風清。陶淵明大約是最懂秋天的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份秋水清明的心境,濾去了所有官場的機心、俗世的塵囂,心頭的空間豁然開朗。他看見的南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座精神家園。

或許,當一顆心真正安靜下來,才能聽到宇宙的呼吸。嘈雜與豐盛是兩回事,內心的安寧,才是真正的飽滿。常去鳳城河散步。秋天的河邊,最好。兩岸的楊樹葉子金黃金黃的,風一過,葉子打著旋兒落下。河水靜靜地流淌,水面映著高遠的秋空。汪曾祺的文字,便有這種秋水般的質地。他寫故鄉的食物、草木、凡人小事,一份從容與溫情,像秋陽下粼粼的水面。他經歷過大起大落,而生活永遠那麼有滋有味。史鐵生觀察著地壇公園裏的螞蟻、露水以及剝蝕的琉璃、淡褪的朱紅、坍圮的高牆,思考著生與死。他的心在這座荒蕪的園子,沉靜下來,變得遼闊、深邃,映照出生命最深刻的紋理。他的文字,冷靜而慈悲,有一種徹悟後的清明。

生命是一場輪回,秋天是這場輪回中,最具哲思的一站。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寫道,“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貌。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人們可以測出自己天性的深淺。”秋日的湖水,收起了夏日的漣漪與波光,以一種巨大的安詳靜默著,擁抱著整個天空。人的心境,到了某個年歲,也仿佛入秋。少年時心是湧動的溪流,總想著奔赴大海,一路橫衝直撞,浪花卷起泥沙。中年的心是盛夏的江河,水面寬闊,內裏卻藏著暗流與風浪。唯有秋日的心,像一口幽深的古井,瓦爾登湖那樣的湖泊,將喧囂沉澱下去,濾掉了浮躁與雜質,水面平滑如鏡,天光雲影,朗朗映照。餘華在《活著》裏寫的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最後守著一頭老牛,在田埂上看夕陽。他的心裏,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沉澱下去,只剩下一片空闊的平靜。

風從水面吹過,帶來一絲涼意。天邊,幾只南飛的雁,排成一行,叫聲清越。它們的身影,在天空中,只是一道轉瞬即逝的劃痕。湖水,依舊清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