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榮耀:從民族解放史觀重思台灣問題與內戰記憶

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勞動黨 •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台灣社會共好論壇籌備會 共同發聲
近期播出的電視劇《沉默的榮耀》,以細膩筆觸重現國共內戰末期的隱蔽戰線歷史,在劇情張力與人物刻畫之外,更引發一場關於歷史記憶與民族命運的深層思考。對多數觀眾而言,它也許只是忠誠與背叛、個人信仰與政治選擇的交錯戲劇,但若我們願意拉開視野,回到歷史的深處,會發現這不僅是一段被塵封的往事,更是一場尚未完成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鏡像投射。
被遮蔽的歷史與錯置的敘事
在今日台灣分離主義政治敘事中,國共內戰刻意被切割為所謂「兩國對立」的歷史——「中華民國對抗共產中國」,進而鋪陳出台獨論述與「兩岸分立」的合法性框架。白色恐怖被包裝為「威權統治的反省」,國共鬥爭被簡化為「民主與極權的對抗」,整體歷史被去脈絡化,轉化為符合當代政治需求的話語資產。
這樣的敘事,試圖將內戰歷史國際化、外部化,惡意扭曲了國共內戰本質上屬於我們民族內部路線選擇的分歧,進而將台灣問題塑造成「國際問題」,否定其深層的歷史根源與民族屬性。
重新認識內戰:民族命運的路線之爭
國共內戰不是國與國的戰爭,而是處於帝國主義壓迫、民族現代化未竟背景下,一場關於中國未來走向的激烈爭論與衝突。其本質,是對民族命運發展模式的重大抉擇——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群眾路線或精英統治、自力更生或依賴外援。
這場內戰的遺緒並未終結。今日兩岸對峙、台灣內部分裂思潮及外部勢力的政治干預,無不是這段歷史未決問題的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共內戰從未真正結束,它只換了一種形式,繼續牽動著兩岸中國人的命運走向。
英烈吳石:個人悲劇與民族傷痕
《沉默的榮耀》將視角聚焦於吳石將軍這位歷史人物。他並非傳統敘事中的「背叛者」,也不是僅供悼念的「犧牲者」。他的犧牲,不能僅以陣營或忠誠加以理解,而應置於民族解放與統一未竟歷程的整體脈絡中來看待。
他所擁抱的理念,是世代為謀中華振興的志士仁人,與抗戰時期千萬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的精神一脈相承。他所代表的,不是某一政治派系,而是一種尚未完成的民族歷史任務——在國家尚未統一、民族尚未完全復興的背景下,個體命運鑲嵌於時代的縮影。
文化重述:歷史主體性的回歸
大陸今日透過《沉默的榮耀》這樣的文藝作品重新詮釋國共內戰與白色恐怖,不僅僅是文化層面的創作,更是歷史主體性的重申與民族記憶的呼喚。這樣的呼喚,不是為了煽動仇恨,而是為了恢復歷史的整體性與民族記憶的真實性。
它提醒人們,台灣問題並非國際間的地緣政治棋局,而是中國民族內部尚未解決的歷史責任。若無法正確認識這一點,兩岸的和解與和平終將成為空談,而被扭曲的歷史,只會帶來新一輪的集體悲劇。
內戰史觀的重申:通往和解的前提
內戰史觀的重建,並非為了翻舊帳,更不是對誰的片面歌頌,而是為了理解當下兩岸局勢的根本所在。只有直面國共內戰的本質是中國民族內部矛盾的激化,直面今日兩岸分裂狀態是一段歷史未完成的結果,我們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民族和解。
將台灣問題視為中國內政、將分裂視為歷史斷裂的創傷,而非「國際議題」,是走出歷史誤區、實現民族和解的必要前提。任何以外部介入或「兩國論」為前提的方案,都無法提供真正可行的解決路徑,只會延續舊有傷痕,製造新的對立。
悼念與責任:沉默者的榮耀,歷史的啟示
緬懷吳石,回望白色恐怖,不該只是情緒性的平反與哀悼,更應是一場歷史方向的再確認——那一代犧牲的生命,不是「對立陣營」的符號,而是民族命運中值得記憶的一部分。他們的悲劇不是歷史的邊角料,而是構成中華民族奮鬥史的一塊基石。
真正的歷史正義,不在於誰的名字被刻上紀念碑,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回到民族整體,理解那些沉默者的選擇,將他們的理想與犧牲視為我們今日責任的一部分。
從對立走向和解
歷史的榮耀從來不屬於某一方勝者,而是屬於那些在民族尋求解放與掙扎中始終保持信念、為理想付出代價的誠懇者。唯有承認歷史的真相,才能打開和解的大門。也唯有承認民族曾分裂的傷痛,我們才有力量一起完成未竟的統一與復興。
沉默者的榮耀,不該繼續沉默。它是民族記憶的開端,更是中國人走向真正和平、自由與團結的歷史起點。(圖片翻攝網路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
立委邱議瑩批韓國瑜國慶談話失格:看不到高度、只看到小氣度
(32 分鐘前) -
台南市舉辦114年國慶升旗典禮
(37 分鐘前) -
國慶連假首日北部湧車潮 公路局曝11日易壅塞路段
(38 分鐘前) -
救災志工今日起納保!優先辦理「這2族群」
(4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