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倒飛的極限:專業、風險與戰術心理/蔡元鴻

蔡元鴻(軍事戰略分析師)
近期中國大陸央視節目《必勝》的軍事紀錄片中,報導解放軍戰機與美軍匿蹤戰機在大陸近海空域,以倒飛姿態飛於美軍戰機上方,引發廣泛討論。戰機倒飛是否具戰術意義?又是否安全?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飛機設計、飛行訓練與戰術心理三個層面來看。
任何飛機進入倒飛姿態,都屬於「非穩定操作」。主要限制多來自燃油、液壓等系統的設計原理。大多數戰機的燃油與液壓系統採重力或泵浦式供應,若長時間維持負 G 環境或倒飛姿態,燃油流向可能中斷,導致發動機熄火或油壓驟降。
為了讓飛機能短暫倒飛或完成特技機動,現代戰機多設有「倒飛油箱」或「浮動吸油管」等設計,用以在負 G 條件下維持燃油供應。即便如此,飛行操作手冊仍會在限制章節中,明定倒飛的時間與姿態上限。違反操作規範,極易造成飛安事故。
此外,負 G 操作會影響機體結構。倒飛時,氣動中心與重心的相對位置改變,部分飛控元件與感測器可能出現暫時性誤差。液壓系統若無專為負 G 設計的回油路徑,也可能導致軸承過熱或油封損壞。從工程角度而言,倒飛是一種可被控制、但不宜長時間維持的高風險姿態。
在戰機飛行訓練中,飛行員確實會練習倒飛與其他特技動作,如破 S(Split-S)、英麥曼(Immelmann)、桶滾(Barrel Roll)、懶八字(Lazy Eight)等。這些課目的目的並非表演,而是讓飛行員熟悉飛機在極限姿態下的操控反應、失速邊界與系統限制。唯有熟悉極限,才能在真實空戰中精準判斷飛機性能,避免因操作過度或錯誤姿態導致失控。
然而,訓練中的「倒飛可控」與「倒飛安全」並不等同。飛行員需在熟知飛機限制的前提下,以短暫倒飛測試反應或迴避攻角。若在實戰或對峙中長時間維持倒飛姿態,那通常是「非標準」動作,屬於心理威嚇或政治宣示層面的表現。
因此,「倒飛」的動作,其戰術與心理意涵遠大於實質作戰價值。從空戰角度來看,倒飛並非有利於攻擊或防禦的姿態,反而會使速度與能量流失,甚至暴露弱點。然而,在對峙場景中,這種近距離極限機動的象徵性極強:它代表飛行員對機種性能的高度掌握、對風險的自信,以及對對手的「視覺壓制」。
這類動作在冷戰時期亦屢見不鮮。美蘇戰機在北海、阿拉斯加等空域「互拍照片」時,常以近距離機動作為威懾。如今美中之間的「倒飛威嚇」,本質上延續了此一傳統,是技術展示與政治信號的交疊。
若該名飛行員真是大校階級,那只說明他缺乏敵情意識與風險判斷。老教官口中的「藝高人膽大」,從來不是讚美,而是一種反諷,說的正是那些仗著技術、卻不知死活的飛行員。
從飛航安全角度看,這類行為仍屬高風險操作。我國《飛航規則》第 20 條明定:「航空器不得與其他航空器接近至有肇致碰撞危險之程度。」美中雙方簽訂的《海空遭遇安全行為規範諒解備忘錄補充規範》附件三第六條《建立空中互信之規範》,亦指出雙方軍機應避免任何可能干擾安全運作、造成威脅或引發誤判的挑釁行為,以建立空中互信。
倘若飛行員以數公尺距離倒飛於他機上方,一旦發生氣流干擾、失速或通訊誤判,極易釀成碰撞事故。這不僅是飛安問題,也會升高兩國的外交風險。
戰機倒飛,技術上可行、心理上震撼,但戰術上有限。從專業角度觀之,它既是飛行員對飛機性能的極限掌握,也是政治宣示的一種表演。
真正的空中優勢,不在於誰敢倒飛,而在於誰能在任何姿態下保持冷靜、守紀與安全。
飛行的藝術,在於控制,而非冒險。懂得在極限邊緣回收,這才是專業的真正意義。(照片翻攝畫面)
最新生活新聞
-
-
受關稅衝擊失業免驚慌 勞動部「勞工就業通計畫」守護勞工促就業
(1 小時前) -
淺山草茶香×溪畔歌聲亮10/11拔林奉茶聽歌感受嘉南水圳魅力
(1 小時前) -
全台首座高球場變公園 高市果嶺自然公園今起正式開放
(2 小時前) -
未來一週高溫依舊!預估「這時間點」東北季風抵達 氣溫驟降10度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