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領導」的革新遲滯風險/魯云湘

魯云湘
本文僅就政黨治理與結構風險觀察,非針對個人立場表態,期為政黨改革之參考。
2025 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落幕,鄭麗文女士以 65,122 票、50.15% 當選,成為該黨首位女性黨主席。投票率僅 39.46%,為歷屆偏低,顯示黨內動員有限,也反映出組織疲態。鄭以「和平、改革、中道」為主軸,試圖為藍營尋回社會語言。然而,這場勝選更像一場「體制壓力測試」,考驗的不是她能否說服選民,而是能否說服黨內的慣性。
根據《ETtoday》10 月 18 日民調,鄭在黨員內部支持度達 28.6%,高於郝龍斌的 21.2%;但在一般民眾中僅 14.1%。鄭出身民進黨、後轉入國民黨,橫跨兩大陣營,這使她既具突破象徵,也被體制視為「不屬於任何派系」。這種政治位置帶來兩難:能打開外部空間,卻可能失去內部支撐。
黨務資料顯示,國民黨青年黨員比例僅約 12%,平均黨代表年齡超過 60 歲;《震傳媒》9 月民調則指出,藍營在 18 至 35 歲族群中的支持率僅 25.3%,遠低於民進黨的 41%。這種「垂直老化」已成結構性風險。若黨的改革被視為口號,而非制度轉型,將難以喚回世代信任。
更大的考驗在於黨內政治文化。鄭麗文雖勝選,但部分建制派與地方系統對其「非典型領導風格」仍存疑。若黨內勢力以程序或人事方式,打擊新主席的施政空間,不僅將重創改革可行性,更可能在青年與中間選民間引發反感。若上任初期即出現「內部扯後腿」觀感,藍營在 20 至 39 歲族群的好感度恐再度下滑。對年輕世代而言,「自己人都不挺改革者」的訊號,比任何政策辯論都致命。
政治體系如同生態系,過度穩定即意味著失去適應能力。鄭麗文若能在第一年內建立「青年決策席次」、啟動「跨世代政策委員會」、並推動公開辯論,則穩定可轉化為改革支點;反之,若節奏陷於派系分配與人事安撫,這場選舉將只是時間換取的短暫喘息。
真正的穩定,不是靜止,而是動態平衡。鄭麗文的國民黨,若能在穩定中創造動能,在團結中容納差異,才可能走出新世代的封閉循環。否則,這場「非典型領導」的實驗,最終將被證明––不是改革的開端,而是革新的遲滯。(照片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最新生活新聞
- 
                    
                        
- 
                    
                        2025亞洲技能競賽 邱楷翔代表台灣爭奪電氣裝配青少年組榮耀(30 分鐘前)
- 
                    
                        台中公益路商圈 信義房屋:觀光、房市同步升溫(31 分鐘前)
- 
                    
                        新北ERCA赴美參加ADMS年會 國際化交流訓練成果(31 分鐘前)
- 
                    
                        展現永續力! 中華大學「SDGs永續山河展覽」共創永續願景(32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