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3° )
氣象
2025-10-22 | 台灣好報

輸電成防線:印度布拉馬普特拉流域的新能源戰略/魯云湘

輸電成防線:印度布拉馬普特拉流域的新能源戰略/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近年來,中印兩國圍繞雅魯藏布江(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展開的新一輪水電競賽,正悄然改變南亞地緣格局。中國大陸在西藏地區墨脫段推動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梯級電站工程」,總投資約 1.2 兆人民幣(約 1,678 億美元),為全球規模最大、落差最高的水電建設之一,引發印度強烈關切。該項目於 2025 年 7 月正式動工,首期包括墨脫五級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規劃 60 吉瓦以上,位於大拐彎(Great Bend)峽谷,落差達 2,000 公尺以上。

而印度中央電力局(CEA),則於 2025 年 10 月發布《布拉馬普特拉流域電力疏散總體規劃》,總額 6.43 兆盧比(約 770 億美元),計畫分兩階段建設:第一階段(至 2035 年)投資 1.91 兆盧比,第二階段(至 2047 年)投資 4.52 兆盧比,最終建立 76 吉瓦輸電容量,涵蓋水力與抽蓄發電廠。表面上是能源轉型工程,實則是結合主權、防務與國家整合的戰略布局。

印度的這項超大型計畫,不僅是發電與輸電問題,更是「基礎設施即主權」的具體實踐。東北七邦長期基礎建設薄弱,其中阿魯納恰爾邦(中國大陸稱藏南地區)更是中印邊界爭議的焦點。透過輸電網絡建設,印度得以同時達成三重目標:

一是技術主權化,以自主控制的輸電幹線連接偏遠地區;二是政治實體化,在爭議邊境建立永久性能源與交通設施,強化對實控區的治理;三是戰略延伸化,輸電線、道路與軍事補給通道往往共線,形成「能源即後勤」的潛在戰略價值。

因此,布拉馬普特拉流域的電網不僅輸送電力,也輸送控制力。印度正在以輸電為手段,將地緣防線轉化為能源防線。

這一計畫的經濟意涵亦不容忽視。印度東北部歷來被視為「邊陲地帶」,工業化與交通化程度低。隨著布拉馬普特拉流域成為水電核心,該區域正被重塑為「國家能源腹地」。根據 CEA《水力發電潛能評估報告》(2025 年版),僅阿魯納恰爾邦水電潛能即達 52,280 兆瓦(約 52.3 吉瓦),佔印度全國技術可開發水力總潛能(約 145 吉瓦)的 36%,為東北地區最大水電資源集中區。

新輸電網不只是將電送出,更是將資金、技術與人口導入。當地的產業結構將從農業與林業逐步轉向電力、工程與能源服務業。這與中國大陸「西電東送」模式頗為相似,能源走廊同時也是區域經濟整合的推手。

然而,此舉也可能帶來新的社會矛盾。部分部落群體憂心水電工程破壞環境、迫使遷村,甚至衝擊文化傳承。例如 Lower Siang(6 吉瓦) 與 Dibang(2.88 吉瓦) 兩個工程項目,已引發阿迪族(Adi)與依都-米什米族(Idu Mishmi)部落抗議。若新德里忽略地方參與,這條「輸電走廊」或將演變為新的社會張力帶。

中印兩國在水資源議題上,其互信基礎一向薄弱。中國大陸雖於 2002 年簽署《雅魯藏布江汛期水文資料提供諒解備忘錄》,並多次續簽(2008、2013、2018),但因邊界衝突等政治緊張,資料傳遞屢遭中斷。2023 年協議到期後未正式續簽,導致 2023–2025 年初水文資料分享中斷。

2025 年 6 月中印邊境事務磋商機制會議後,雙方同意恢復資料分享,目前已部分恢復(包括 Nuxia 站每日水位與流量數據),但傳輸延遲仍達 12–15 天,影響印度下游洪水預警效能。印度方面雖高調推動輸電計畫,卻對外資參與、實際進度及環評報告保持低度透明。雙方在資訊掌控上的刻意模糊,反映出一種「數據即籌碼」的戰略心理。

對北京而言,控制流量數據可避免被解讀為操控水源;對新德里而言,模糊輸電細節則能保留戰略空間。結果是資訊非對稱不僅阻礙合作,也為未來危機製造灰色地帶––任何乾旱、洪災事件,都可能被政治化解讀為對方的「水戰」行動。

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的爭奪,已超越傳統的水利開發邏輯。中國大陸以「雅魯藏布江下游梯級電站」展現上游水資源控制力,印度則以「布拉馬普特拉流域輸電建設計畫」展現下游整合與治理力。這不只是兩國能源策略的對立,更是對「基礎建設主權」概念的不同詮釋。

未來南亞的能源地圖,或許將因這場輸電競賽而重畫。真正決定勝負的,或許不是誰能攔住更多水,而是誰能讓電流流得更遠、更穩,並以此構築更強的國家連結力。除非雙方建立更具透明度與約束力的水文資料與能源協調機制,否則這場輸電競賽,仍將是南亞地緣政治的長期張力來源。(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