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1° )
氣象
2025-11-03 | 台灣好報

茶馬古道魯史樓梯街/陳開心

茶馬古道魯史樓梯街/陳開心

陳開心

茶馬古道魯史樓梯街位於雲南省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魯史鎮魯史村,屬明代古遺址。是滇西保存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過境段之一,其石板路、馬蹄印、古樹、門樓等構成茶馬古道的歷史風貌。

魯史樓梯街長266米,寬4米,中間為長方形石板,兩邊鋪墊石頭,有些石頭還遺留著當年的馬蹄印。樓梯街從街南的兩珠百年古樹中間進入古鎮,繞古道北出柵子門通往犀牛渡口。途徑小巷、人家,是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茶馬古道過境段。成為魯史古鎮過去商來賈往繁華歷史的有力見證,對研究茶馬古道的歷史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2006年,被臨滄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魯史鎮人民政府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在滇西的崇山峻嶺間,有一條被歲月磨礪得光滑如鏡的古道,它蜿蜒於瀾滄江與黑惠江的夾角地帶,串聯起中原與邊疆的繁華與夢想。這條古道,便是聞名遐邇的茶馬古道。而在這條古道上,有一段形似樓梯的古街,叫做魯史古鎮樓梯街。斑駁的馬蹄印痕,訴說著千百年來馬幫文化的滄桑與輝煌。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我順著黑惠江而下30裏到犀牛,又沿著黑河而上40裏,經過山道九曲十八彎到達魯史柵子門,之後便登樓梯街,到魯史中學(當時叫鳳慶縣第二中學)讀高中。那個時候,魯史到鳳慶城的公路還沒有通車。馬幫仍舊熙熙攘攘的來來往往,經過新村,經過青龍橋,經過金馬,經過塘房,經過大青樹埡口,經過樓梯街,到達魯史馬站。那個時候經濟蕭條,街道破敗,魯史街每隔5天趕一街,街場主要設在四方街。樓梯街因為坡大,石階多,不便交易,趕街人僅就把它當作通道而已。街的兩側多的是染布坊,麵條坊,榨油坊,縫紉店,印章雕刻室之類的去處,到了街天,也會有人在路邊用篾桌擺出包子饅頭、豆粉涼粉,什麼毛豆腐、醃火腿,鹵腐醬油之類的當地特產成為路邊攤。

將樓梯街賦予太多意義是魯史被稱為中國名鎮之後的事了。我對魯史歷史的進一步瞭解也是二十一世紀初。那時我寫《中國名鎮——魯史鎮》和《茶馬要道順下線》兩篇文章,對魯史的歷史沿革,對茶馬要道順下線上的馬幫、馬站的情況進行了摸底,同時對馬鍋頭的生活習俗及馬道、馬幫的作用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論述。在這之後,我又受鳳慶縣有關部門的邀請,參加打造魯史古鎮旅遊專案的論證。這樣,我對魯史古鎮就有了全新的認識。

魯史是茶馬古道上順下線的重要驛站。從元朝成宗大德五年(西元1302年)古道形成,至今已經七百多年。在這七百多年中,每天往來馬幫數百匹,多至上千匹。客商們或騎馬、或坐轎、或徒步,穿梭在這條古道上,將中原的絲綢、百貨運往邊疆,又將邊疆的茶葉、藥材和皮毛帶回內地。

現在的樓梯街長266米、寬4米,宛如一條鑲嵌在群山之中的玉帶,從南端的百年古樹間蜿蜒而出,繞過北端的柵子門,直通犀牛渡口。街道中間鋪設著長方形的石板,兩側則是被歲月打磨得光可鑒人的石頭,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歷史的脈絡上。走在樓梯街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那些深深淺淺的馬蹄印痕。這些印痕,有的如碗口般大小,有的則細如針腳,它們或深或淺地烙印在石板上,仿佛是時間老人親手刻下的印記。那些馬蹄印痕,正是茶馬古道順下線典盛時期的歷史見證。它們記錄了馬幫隊伍的艱辛與不易,也見證了茶馬古道的繁榮與輝煌。每當我看到這些印痕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晨曦初露時,馬幫就馱著百貨或者山貨出發,要麼往北,走向下關,要麼往南,走向鳳慶。那馬蹄聲、馬鈴聲和馬鍋頭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成為一首美妙的交響。到了夕陽西下時,又有馬幫從犀牛走來,從金馬走來,在魯史歇腳,加料,消除疲憊,享受快樂。

除了馬蹄印痕,樓梯街上的古建築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這裏的民居建築風格獨特,既有大理白族南詔風格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又有江浙建築風格的精緻與典雅,還有徽式貓背建築的古樸與厚重。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些古老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了。這些建築以一顆印狀般的四合院和一正一廂一照壁式的三合院為主,形成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的獨特風格。走進這些院落裏,只見寬敞的院落內植樹栽花、疊石造景,顯得典雅別致、怡情養性。而那些雕刻在房檐勾頭瓦上的龍鳳獅虎圖案,更是栩栩如生、神氣活現,讓人不禁感歎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魯史古鎮由上平街、下平街、樓梯街、四方街及七條巷道組成,俗稱“三街七巷一廣場”。走在魯史的街道上,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那個馬幫文化盛行的年代。街道兩旁的店鋪裏,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商品,有絲綢、百貨、茶葉、藥材,琳琅滿目,目不暇接。而那些銀店、酒樓、照相館更是熱鬧非凡,仿佛能聽到當年商賈雲集、人聲鼎沸的場景。在樓梯街上,除了那些古老的建築和馬蹄印痕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人物故事。這些故事,或傳奇、或感人、或勵志,它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這條古道上,讓這條古道更加充滿了神秘與魅力。其中,駱英才的故事是我聽到最早的。駱英才是魯史古鎮上第一個人工種茶和制茶的商人,他創立的“俊昌號”茶莊在當時可謂是名震四方。駱英才不僅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更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文化人。他深知茶葉對於邊疆人民的重要性,也深知茶馬古道對於中原與邊疆交流的橋樑作用。因此,他不僅致力於茶葉的種植與加工,還積極推動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他的努力下,“俊昌號”茶莊逐漸成為滇西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品牌。而駱家大院,則是駱英才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這座四合院,走馬轉閣樓、沿街一側樓閣隨地勢逐層升高、氣勢壯觀。走進大院裏,只見那些精美的木雕圖案和神龕,無不彰顯著主人的富貴與品味。而那些流傳下來的關於駱英才的傳奇故事,更是讓這座大院充滿了神秘與魅力。

如今,雖然茶馬古道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與繁榮,但樓梯街上的馬蹄印痕和古老建築卻依然靜靜地訴說著那段歷史。它們不僅是魯史古鎮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和發展,樓梯街也成為了遊客們爭相前往的旅遊勝地。他們或獨自漫步在古街上感受那份寧靜與古樸,或結伴而行在店鋪裏挑選心儀的商品,或駐足在古老的四合院前聆聽那些傳奇故事。

重拾茶馬古道魯史樓梯街的馬蹄印痕,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回顧與緬懷,更是一次對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是它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傳承這份文化、發揚這種精神。是它讓茶馬古道的馬蹄印痕永遠鐫刻在我們的心中;讓茶馬文化的精髓永遠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讓中華民族的文化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