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6° / 23° )
氣象
2025-11-05 | 台灣好報

法官幫債務人賣螃蟹,是司法執行溫柔轉身/羅登廉

法官幫債務人賣螃蟹,是司法執行溫柔轉身/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文藝評論家)

10月31日晚,有網友發文稱,在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微信公眾號直播間,看到高淳區法院多位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出現在直播鏡頭前“帶貨賣螃蟹”,引發熱議。對此,部分網友表示瞭解,認為法院探索新型執行方式、借助直播幫助誠信債務人清償債務,是一次「司法溫度」的體現。這表現了公眾對司法方式創新的認可,更是對善意執行理念的共鳴。

司法執行向來給人強硬的印象,查封凍結拍賣都是常規操作,但並非所有債務人都是惡意逃債。就像高淳法院這次幫助的對象,是一位誠實守信卻暫時陷入困境的債務人,他償還意願強烈,只是現有物資缺少合適的變現管道。有鑑於此,法官們放棄刻板流程,加班加點籌備直播,把司法處置搬到鏡頭前,既保住了資產價值,又加快了債務清償,這種靈活變通比簡單強制措施更有實效。

其實,這場直播的價值不止於賣螃蟹本身。銷售收入專戶管理全額用於償債,不佔用上班時間、不額外增加成本,每個細節都守住了司法底線。更難得的是,法院借直播契機開展普法,讓網友在下單的同時了解執行程序,明白誠信履約的重要性。這種潛移默化的法治傳播,比生硬的說教更容易讓人接受。就像今年8月湖南平江法院在處理涉企糾紛時,不盲目採取強制措施而是協調協商,最終實現勞資雙贏。高淳法院的直播也是同理,以柔性方式平衡各方利益,讓司法不再只有冰冷的法條,更有體卹民生的溫度。

如今,司法創新早已不是新鮮事。雲南賓川法庭把調解搬到田間地頭,為易腐水果糾紛開闢快速通道;深圳法院拍賣百噸活體鱷魚,用市場化方式盤活特殊資產;最高法明確區分失信與失能被執行人,避免機械執法傷害無辜。這些實踐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即司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模板,而是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的治理工具。高淳法院的直播,正是這種理念的延伸,它打破了司法機關的刻板形象,證明法律的實施可以更接地氣,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

當然,這樣的嘗試不必成為常態,也無需盲目複製。是否採用直播等新型方式,關鍵要看是否符合案件實際,是否能真正化解矛盾。但這種敢於突破常規的思維值得肯定,它讓我們看到更多司法執行的可能性。既可以是雷霆萬鈞的強製手段,也可以是春風化雨的善意幫扶;既堅守法律的剛性底線,也不失人文關懷的柔性溫度。

法官賣螃蟹的直播終會落幕,但它留下的啟示長久存在。司法的終極目標不是簡單結案,而是止紛爭、創和諧,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當司法人員願意放下身段,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解決問題;當法律的實施能兼顧法理與情理時,必然更有公信力,也更能贏得民心。(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