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鑄忠魂/張士傑

——記河北隆堯英烈宋正元
張士傑
在河北省隆堯縣(原堯山縣)的土地上,銘刻著一位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的名字 —— 宋正元。 1915 年正月,他出生於堯山縣大幹言村,成長於這片飽受戰火蹂躪的土地,從熱血青年到革命戰士,他的一生始終與國家命運、民族危亡緊密相連,每一段經歷都閃耀著忠誠與勇敢的光芒。
1938 年 3 月 29 日,日寇的鐵蹄踏入堯山縣大於言村,300 多名日偽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村民趙成大娘因拒絕交出雞蛋,竟被日寇用木棒打得頭破血流。目睹同胞慘遭迫害,年輕的宋正元再也無法抑制心中的怒火,他迅速聯合郝慶寶、張大明等人,組織起本村 40 多名紅槍會會員。面對全副武裝的敵人,他們毫無畏懼,緊急商議後兵分三路:東西兩路向南迎擊,中路沿南北街直沖敵陣。會員們手持大刀紅纓槍奮勇殺敵,以一當十,甚至用大刀砍破了日寇的汽車輪胎。年僅 15 歲的尚華興也英勇參戰,卻不幸被 20 多個敵人包圍,最終被活活摔死在街口影壁牆石頭上。戰鬥從白天持續到深夜,紅槍會員們越戰越勇,即便我方傷亡 20 多人,仍成功斃敵 50 餘人,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而宋正元在這場戰鬥中展現出的勇毅擔當,讓人們看到了他身上蘊藏的革命力量。
1940 年 8 月,八路軍發起震驚中外的 “百團大戰”,堯山縣抗日軍民積極回應號召。此時的宋正元已擔任大幹言村抗日村長,他毫不猶豫地帶領本村積極分子,投身到破擊平漢鐵路(內丘至鴨鴿營段)的戰鬥中。從 8 月 20 日至 25 日,連續五天裏,他與數千名縣大隊、區中隊戰士和村民一起,頂著敵人的炮火扒鐵軌、毀路基、割電線,拼盡全力阻截日軍軍火南下。每一次行動都充滿危險,每一次破壞都關乎主戰場的勝負,宋正元始終活躍在最前線,用實際行動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勝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942 年,堯山縣的抗日鬥爭進入最殘酷、最艱難的時期,日偽據點林立,“掃蕩”頻繁。新任縣委書記馬夢林(史雷鋒)審時度勢,決定在西部建立秘密聯絡點網路,而對黨忠誠、機智勇敢的宋正元家被選為縣委秘密聯絡點(抗日堡壘戶),同時宋正元還承擔起二區交通員的重任。從此,他的家成了傳遞情報、掩護幹部、召開會議的重要樞紐,與北村、雙碑村、高村的聯絡點共同織就了堯山西部堅實的地下工作網路。這一年夏天,危險悄然降臨,縣委書記馬夢林和秘書趙煥章(大幹言人)在大幹言村開展工作時,不幸被敵人發現並追趕。情急之下,二人跑進宋正元家院,躲藏在東屋房外的風門之下。日寇隨後闖入,遍搜房間無果,便將宋正元抓住,吊在梯子上用帶刺的棗樹枝條瘋狂抽打,逼問馬書記下落。宋正元被打得遍體鱗傷,卻牙關緊咬,始終堅不吐實。躲在暗處的馬夢林、趙煥章二人目睹戰友受刑,心如刀絞,緊握手槍準備隨時拼命。最終,敵人因集合哨音撤離,馬夢林等得以從暗道轉移脫險,但宋正元卻被抓進堯山縣城日軍大隊部遭受嚴刑拷打,後經黨組織設法通過關係將其營救出獄,這次經歷讓人們看到了他鋼鐵般的意志和對黨絕對忠誠的品格。
1943 年仲春,危險再次降臨。隆平縣委書記李吉平(化名老胡)、堯山縣委書記馬夢林和秘書趙煥章在宋正元家召集重要會議,宋正元細心安排妻子張氏在房頂放哨,村民王六子在院外放哨。然而,會議進行中,因村內地主告密,日偽軍迅速撲來。房頂放哨的張氏及時發現敵情,第一時間發出警報,與會人員迅速通過後門、夾牆和暗道分散撤離。撤離前,張氏還機警地將一把來不及帶走、露出紅纓的手槍掩埋在煤灰堆裏,避免了武器落入敵人手中。日軍再次撲空,氣急敗壞之下,又將宋正元抓走關押拷問,他再次經受酷刑,卻依然嚴守黨的秘密。最終,家人變賣土地,通過賄賂漢奸郭珍妮(日軍翻譯)疏通關係,才將他贖回。宋正元及其家人的犧牲與付出,為黨組織和幹部的安全築起了一道堅固屏障。
1945 年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馬夢林書記和秘書趙煥章離開了堯山縣,但他們留下的抗日火種,永遠燃燒在人們心中。而宋正元並未停下奉獻的腳步,他繼續投身家鄉建設。時年,宋正元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 年 5 月 4 日,根據上級指示,大幹言村需與鄰近的王家莊村合併。由於王家莊土地肥沃,部分村民心存顧慮,合併工作一度受阻。關鍵時刻,身為共產黨員的宋正元挺身而出,他積極奔走在兩村之間,深入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耐心講解團結發展的重要意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兩村最終成功合併,統稱大幹言村,合併後建立了規範的村政委員會,宋正元被推選為村長。他帶領村民團結一心,努力發展生產,有力地鞏固了新生的基層政權,讓家鄉在和平初期煥發出新的生機。
1947 年春,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為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冀南地區掀起了第三次大規模參軍熱潮。在堯山縣三區大幹言村的參軍動員大會上,已是 32 歲、身為村長且家中孩子尚幼的共產黨員宋正元,毫不猶豫地第一個站出來,帶頭報名參軍。在他的感召下,本村 9 名青年踴躍跟隨。1947 年 3 月 3 日(農曆二月二十一),他告別家鄉親人,帶領隊伍奔赴南宮參加新兵集訓。組織上考慮到他年齡偏大、家庭負擔重,曾勸他留下,但宋正元報國心切,且當時戰火紛飛,他毅然堅持南下。入伍後,他被編入劉鄧大軍(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五旅第十三團第三營第七連,先後在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參加大小戰鬥 16 次,因作戰勇敢被提升為排長、副連長兼司務長。他跟隨大軍千裏躍進,直插國民黨統治腹地 —— 大別山區,在艱苦的環境中始終堅守戰鬥崗位。
1948 年初,在安徽省金寨縣吳店招子關戰鬥中,部隊被敵人圍困七天七夜,陷入糧盡彈絕的困境。為了讓戰友們活下去,宋正元不顧個人生命危險,主動帶領兩名戰士下山為部隊尋找糧食和水。然而,途中他們不幸遭遇敵人,經過一番激烈搏鬥,宋正元光榮犧牲,年僅 33 歲。他的遺體最初埋葬在吳店鎮關店村外的崗坡上,墓前立有紀念碑,1991 年 1 月,其遺骨被起運故鄉,安葬在大幹言村西光泰崗上,讓這位漂泊在外的英雄終於魂歸故里。故鄉人民為宋正元烈士舉辦了隆重的追悼會和立碑儀式,以慰藉先烈英靈。
宋正元烈士用生命踐行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 1957 年 9 月 11 日,向他的家人頒發了由毛澤東主席署名簽發的《革命犧牲軍人光榮紀念證》。這份沉甸甸的證書,是國家對宋正元烈士革命功勳的最高肯定,更是對他一生奉獻的永恆紀念。他的事蹟,是千千萬萬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犧牲的革命先烈的縮影,面對強敵時的英勇無畏、身處險境時的忠誠堅貞、建設家鄉時的擔當奉獻、最後時刻舍小家為國家的壯烈抉擇,將永遠銘刻在家鄉隆堯和全國人民的心中,激勵著後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圖:張士傑提供)
最新生活新聞
-
-
2025鯤鯓王平安鹽祭11/15–16盛大登場
(1 小時前) -
2025/11/15 空氣品質說明(22:00)
(1 小時前) -
114學年度新任及卸任家長會長感恩聯誼會
(1 小時前) -
新竹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再創佳績 連續2年榮獲「金舵獎」殊榮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