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風華–向臺灣作曲大師致敬》長笛篇 11/18衛武營表演廳登場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半世紀風華——向臺灣作曲大師致敬》以長笛改編、串起當代臺灣八位作曲家的代表之作--從音樂劇場感極強的許常惠《盲》、具象徵性地融合東西方語法的馬水龍《長笛幻想曲》,到詩意低迴的蕭泰然《湖畔孤影》、節奏結構精密的賴德和《4–2–1》,再到實驗精神與音響詩學兼具的潘皇龍《迷宮逍遙遊》、融合民間風格的張己任《笛韻》與楊聰賢《讚竹》,以及本次唯一委託創作、首演的蕭慶瑜《共生》,雙場完整呈現八首作品,串起臺灣當代音樂的時間軸與審美光譜。深描臺灣音樂創作從土地出發、轉化世界語法的歷程。橫跨二十世紀後半至今日,於臺北與高雄雙城演出,讓南北觀眾一同傾聽這段豐沛的創作傳統與當代延續。

《半世紀風華——向臺灣作曲大師致敬》音樂會係由長笛教母樊曼儂與旅法長笛家楊智越共同策畫,以長笛為載體,對臺灣作曲大師的致敬。楊智越提到,這場音樂會的核心主軸是「傳承」與「創新」,希望能夠讓觀眾理解過去50年來臺灣重要的長笛作品及其音樂語言。他強調,這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並感謝樊老師的支持與指導。

高雄場次邀集馬曉珮、林尚蓉、胡志瑋等國內優秀長笛演奏名家,並邀請琵琶演奏家黃立騰與鋼琴家黃楚涵,共同參與將於11月18日晚間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舉行。
樊曼儂表示,自1970年代以來,臺灣當代音樂在西方現代主義影響下逐步形成獨特音樂語言。作曲家們不斷探索屬於自己的聲音,這一追尋成為五十年來臺灣音樂發展的深層動力。在此背景下,這場音樂會選擇了長笛這個載體作為策展核心,承襲歐洲古典音樂傳統,同時展現接近「亞洲」的清透氣韻。許常惠探索民族根源,馬水龍將土地化為音樂底蘊,蕭泰然的旋律寄託鄉愁與信仰,潘皇龍以理性結構對話國際音樂思潮,這些作品彰顯臺灣音樂的獨特性;隨著新世代的到來,張己任探索聲音邊界,楊聰賢延伸至文學與跨界,蕭慶瑜以「共生」理念回應東西文化交融。
一口氣息之間承載土地氣味,折射時代光影,展現臺灣在亞洲文化語境中的自我表述,既立足本土又向世界昂首的聲音姿態,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作曲家的創意與技術,也深刻反映了臺灣音樂的文化背景與發展脈絡,透過這些作品,共同見證臺灣現代音樂「半世紀的風華」的文化記憶,感受作曲大師如何以作品對話時代、回應社會,並期許未來想像的交匯點。(圖/記者王雯玲攝)
最新生活新聞
-
-
颱風鳳凰逼近 台中非洲豬瘟案場加固圍籬封閉防疫
(5 小時前) -
2025/11/10 空氣品質說明(22:00)
(6 小時前) -
中榮嘉義灣橋分院慶醫師節 表揚年度卓越典範4醫師
(6 小時前) -
成大醫余文豪醫師獲紫絲帶獎新銳獎 守護高風險童
(6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