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0° )
氣象
2025-11-11 | 台灣好報

籌碼與底線:戰俘、談判與人道法的當代演變╱魯云湘

籌碼與底線:戰俘、談判與人道法的當代演變╱魯云湘

魯云湘(戰略智庫研究員)

戰俘議題,從來不僅屬於人道範疇,而是戰爭邏輯與和平秩序之間的灰色接口。無論是「人道暫緩」、「停火」、「停戰」還是「終戰」,戰俘的釋放與交換,往往成為談判過程中最關鍵、也最具象徵性的議題。它不只是軍事結果的反映,更是政治博弈的延伸。在此之間,人性與權力交纏,法理與現實並立。

《日內瓦第三公約》明文規定:戰俘在敵對行動結束後,應即釋放並遣返(第118條)。這一條款的精神,是將「戰俘」視為暫時拘留的戰爭產物,而非懲罰或政治人質。然而在實務上,「敵對行動結束」的定義往往模糊。停火不等於戰爭終止,停戰也不必然意味和平,於是戰俘的歸屬,常落入法律與現實的縫隙,成為最難啟動、卻最具象徵意義的議題。

此外,公約對交換與遣返的具體程序有細節規定,例如要求遣返應在終戰後立即執行(第119條)。然而,公約中關於戰俘必須隨時受到人道待遇(第13條),乃至於規範扣押物品歸還(第18條)的最低標準,在現實中常受挑戰。挑戰包括:國家以安全為由延遲遣返;單方面釋放極少發生;或在拘留期間爆發虐待事件(如烏克蘭戰俘案),在在突顯公約執行力的侷限。

而戰俘釋放的可區分以下四個階段:
一、人道暫緩(Humanitarian Pause),人性進場的最低門檻。在戰事最激烈階段,國際紅十字會與聯合國常以「人道暫緩」名義介入(如2023年11月上旬以哈暫停戰鬥),目的在確認戰俘生存狀況、送醫或交換遺體。此時釋放極少,更多是「探視」與「紀錄」,象徵戰場上仍存最低限度的互信。

二、停火(Ceasefire),戰俘成為誠意測試的籌碼。當火線壓力下降、局部停火生效時,戰俘釋放常作為外交誠意的象徵。若順利進行,代表衝突可能轉入政治階段;若破局,則顯示敵意猶深。戰俘在此階段,是初步信任的試金石。

三、停戰(Armistice),政治化的交換階段。在停戰協定簽署時,戰俘往往成為政治交換條件。韓戰《板門店協議》中「自由選擇遣返」即為冷戰初期的象徵性對抗。名單與交換方式反映雙方對合法性與勝敗敘事的界定。

四、終戰(Peace Treaty),戰俘釋放的法律收尾。終戰協定簽署後,所有拘留的法律依據即告消失。越戰結束後的「Homecoming Operation」成為和平的象徵化儀式,藉戰俘歸國鞏固政府正當性。

在資訊戰與輿論戰交錯的年代,戰俘已不只是被保護的個體,而是被利用的訊號。如俄烏衝突中,烏克蘭釋出俄軍俘虜影像以顯示俄軍士氣潰散;俄方則播放烏軍「供述」影片指控西方介入。這些行為在國際法上具爭議,卻顯示戰俘的戰略價值:他們是影像化的戰果、道德武器,也是外交籌碼。

而在非對稱衝突中,戰俘問題更顯複雜。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俘交換即為典例:2011年沙利特案,以色列釋放逾千名囚犯換回一名士兵;2023年11月短期停火期間,雙方交換約240名巴勒斯坦囚犯與110名以色列人質。至2025年,美國調停下,哈馬斯釋放最後20名人質,換取約1,950名巴勒斯坦囚犯,包括250名終身監禁者。

哈馬斯作為非國家行為者,不完全受《日內瓦公約》約束,使人質待遇爭議頻仍,也突顯人道失衡。相較之下,國際人道法(IHL)透過共同第三條(Common Article 3)及1977年附加第二議定書,適用於非國際武裝衝突中的非國家武裝團體,強調最低人道待遇(如禁止酷刑、侮辱)。此外,國際習慣法也約束這些行為者,強制遵守核心規範(如禁止不人道待遇),但缺乏正式批准機制,導致執行力弱於對國家的約束。

國際紅十字會(ICRC)與聯合國(UN)仍是國際中主要的中立調解者。ICRC身為《日內瓦公約》守護者,負責監測拘留條件與協助交換;UN則以安理會決議敦促遵守國際人道法。然而在地緣政治分歧下,執行力有限,正如ICRC在烏克蘭戰俘虐待案中難以獲准探視。

同時,人工智慧與數位戰爭改變了遊戲規則:AI可用於識別戰俘或生成假影像,甚至用於資訊戰宣傳,放大道德困境。ICRC 2024 年《Safeguarding 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 from Digital Threats》報告已警示:科技應服務人性,而非取代人道。

具體而言,AI在戰俘身分認定上可能因訓練數據偏誤導致誤認,特別在多民族衝突中,增加無辜者被誤拘風險;在人道探視方面,數位工具雖可遠距監測拘留條件,但易遭網路攻擊干擾,洩露敏感資訊或操縱記錄,挑戰國際人道法的透明度與尊嚴保護。未來,需強化AI倫理框架,以確保科技助益而非危害戰俘權利。

戰俘問題橫跨戰爭與和平的臨界線。當雙方仍在交火,卻願意釋放俘虜;當敵意仍在延燒,卻願意談及回家,那一刻即意味戰爭結構開始鬆動。真正的「和平」往往不是從條約簽署開始,而是從戰俘名單中第一個被釋放的人開始。他不是戰略的勝利者,而是文明的幸存者。(照片翻攝示意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