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5° / 23° )
氣象
2025-11-12 | 台灣好報

因應氣候變遷 雲林縣推動農業氣候調適行動方案

因應氣候變遷 雲林縣推動農業氣候調適行動方案

【記者 劉春生/雲林 報導】氣候變遷導致高溫、乾旱與極端降雨現象,對臺灣農業生產穩定性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雲林縣政府與國立臺灣大學(11)日於臺大雲林分部農業推廣教育中心鋤禾館聯合舉辦「雲林縣農業氣候變遷調適示範場域成果發表會」,以跨領域研究成果與在地實踐經驗,探討氣候變遷下農業的應變與轉型方向。

縣長張麗善表示,雲林縣為全臺最重要的農業大縣,113年農業總產值達948億元,居全國首位。其中農業460億元、畜產447億元、漁業41億元,均名列全國前茅。雲林長期扮演穩定糧食供應的重要角色,肩負全國糧食安全重任。然而,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挑戰日益嚴峻,近十年因氣候異常造成的農業損失,平均每年高達數百億元,對糧食安全與產業永續發展造成重大衝擊。

張麗善縣長指出,此次發表會展示「雲林縣農業部門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的重要成果,由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童慶斌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整合氣象資料應用、DSSAT作物模式、水資源管理與氣候決策平台等技術,並結合新湖合作農場示範場域的應用成果,推動科學資訊轉化為農民可採行的管理決策,降低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她亦期盼在專業領域中培養更多年輕人,因應未來氣候變遷挑戰,能更加擴大跟複製成功案例。

此外,雲林縣政府亦藉由「雲林縣數位農業行動平台」建置、「雲林農情通」LINE服務,協助農民朋友即時收到各類農作物種植狀況和市場價格等資訊,進一步提高對於農產的掌握度,降低市場價格波動損失和不可預測的氣候因素致災風險,讓農業能夠永續的發展。

農業處處長魏勝德表示,傳統農業看天吃飯,靠的是經驗,縣府希望透過如現地微氣候站、數據蒐集,讓農業經驗值跟新科技結合,經由大數據分析,讓農業經營、病蟲害防治、收成期都能更精準,強化農業韌性。此次活動邀請國內氣候與農業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分享經驗與研究成果,包括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姚銘輝博士、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海象氣候組潘琦組長,以及國立臺灣大學許少瑜教授與劉力瑜教授。專家們分別就微氣候調適、水資源利用與作物模式應用等主題進行專題報告,從氣象觀測、資料分析到田間管理,提出具體可行的調適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童慶斌教授也指出,利用這次成果發表交流機會,雲林縣農業氣候變遷調適示範場域計畫能成為典範,轉移到其他縣市,以系統方法找解方,尋具體結構性、非結構性方案,面對氣候變遷。

縣府農業處指出,現場亦設置海報展區,展示農業氣候風險評估流程、作物模式決策應用、水資源最佳化管理及示範農場實績成果,並由易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管志偉進行「調適措施資訊平台」操作示範。新湖合作農場亦分享導入智慧農業技術與調適措施的實務經驗。最後,由童慶斌教授綜整計畫成果,說明如何將科學研究落實於地方行動,並凝聚跨部門合作共識,推動雲林農業邁向更具韌性與永續的未來。

張麗善縣長強調,此次成果發表會不僅展現雲林縣在氣候調適政策上的實踐成果,也透過產官學研的共同參與,促進氣候資料共享與決策應用,為臺灣農業面對氣候變遷挑戰開創新思維與合作契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