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0° )
氣象
2025-11-14 | 台灣好報

在地守護受威脅水生植物生機 桃園埤塘書寫動人自然解方故事

在地守護受威脅水生植物生機 桃園埤塘書寫動人自然解方故事

【記者 李宏燁/新竹 報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12日舉辦「桃園埤塘水生植物保育與保種機制研商」平台會議,匯聚桃園市政府、農村水保署臺北分署、林業試驗所、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石門管理處等公部門,及學校與桃園在地社群、協會、團體等多方夥伴齊聚一堂,就水生植物的保育、復育、棲地營造及教育推廣等交換意見並分享經驗,為桃園臺地的水生植物永續保育與種原保存激盪出新火花。

平台會議由桃園在地團體、機關,包含:桃園市環境教育資源推廣學會、和平濕地生態協會、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大崙工作站及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等單位接力分享,呈現各單位近年來推動水生植物保育的豐碩成果。透過建置保種基地繁殖復育、公私部門合作推動稀有水生植物保育及埤塘營造、運用公園生態池進行推廣展示等不同面向,展現桃園埤塘綠網的多元能量與保育實績。


在地守護受威脅水生植物生機 桃園埤塘書寫動人自然解方故事
▲桃園市環境教育資源推廣學會王派鋒老師分享水生植物保育及繁殖工作經驗。

新竹分署夏榮生分署長表示,桃園臺地有「千塘之鄉」之美稱,過往為灌溉需求,開闢許多圳道、埤塘,部分淺山區域也具有較高的地下水位或湧泉,形成密集的濕地網絡,使桃園地區成為水生植物種類及密度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這些水域不僅是灌溉系統的一環,更是支持區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棲地,。然而隨著地景變遷及土地利用型態大幅轉變,埤圳文化逐漸消失,進而造成水生植物棲地劣化或消失。而水生植物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維持濕地生態系等生態系服務多重功能,「埤塘的復育與水生植物保種工作,正是以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回應氣候變遷與環境挑戰的最佳實踐。」她強調,透過國土生態綠網「桃園平原濕地保育軸帶」串聯生物棲地廊帶並媒合推動保育行動,以跨域合作,連結NGO、學校與企業的力量,建立從保育、教育到社區參與的長期夥伴網絡,讓桃園綠網成為生態與人文兼容的新典範。


在地守護受威脅水生植物生機 桃園埤塘書寫動人自然解方故事
▲和平濕地生態學會認養和平森林公園,讓更多人認識珍稀水生植物的美好。

討論階段氣氛熱烈,與會單位除了交流水生植物工作經驗,並討論保育推廣教育透過學校生態池,提供學生認知與動手投入水生植物棲地維護的實地場域,及水生植物種源建立履歷之重要性等,更獲得在地夥伴如台塑楊梅有機農場、蓮荷園休閒農場、江湖開放工作室等主動表示可提供場域共同推廣桃園在地水生植物。各單位紛紛表示願持續投入保種與棲地維護行動,攜手打造桃園地區長期穩定的水生植物保育與教育網絡。(照片記者李宏燁翻攝)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