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7° / 21° )
氣象
2025-11-15 | 台灣好報

從嚴整治AI“李鬼”,還有多遠的路要走?/羅登廉

從嚴整治AI“李鬼”,還有多遠的路要走?/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藝術評論家)

大陸「 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11月14日消息,近期,有網絡帳號利用AI技術仿冒公眾人物形象開展直播營銷活動,涉嫌虛假宣傳和網絡侵權,嚴重破壞網絡生態。對此,大陸網信部門將持續壓實網路平台主體責任,維持高壓嚴管態勢,對惡意行銷帳號,發現一批、處置一批、曝光一批,進一步維護好網路生態。

有網友在影片號碼上發現,演員溫崢嶸正在推薦保養品,換個頻道她又在賣食品,再切一個居然還在推銷日用品。不知情的觀眾以為是明星跨界帶貨,其實都是AI合成的假影像。當網信部門公佈處置萬餘個仿冒帳號、清理八千多條違規資訊時,這場AI亂象終於被按下了煞車鍵,但背後暴露的問題值得深思。

AI仿冒行銷的氾濫,說穿了就是違法成本太低。不法商家花幾十塊錢買個換臉工具,截取一段公眾人物影像,就能產生以假亂真的直播內容。溫崢嶸團隊一天檢舉50個假帳號,但這邊剛下架,那邊換個馬甲又上線了。而維權方要蒐集證據、鑑定真偽,往往要耗費數月時間和大量精力,最後拿到的賠償還不夠維權成本的零頭。這種失衡讓不少人鋌而走險,畢竟賺快錢的誘惑遠大於被查處的風險。

然而,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亂象正在侵蝕網路世界的信任根基。奧運冠軍的聲音被複製去賣土雞蛋,央視主持人的形像被冒用推銷保健品,甚至醫學專家都被AI「請」到現場賣藥。這些公眾人物多年累積的口碑,成了不法商家牟取暴利的工具。消費者衝著對名人的信任下單,收到的卻是山寨貨、劣質品,不僅蒙受經濟損失,更對網路消費失去信心。

當「眼見為憑」都成了奢望,我們還能相信什麼?雖然技術是「中性」的,但技術的應用必須有邊界。 AI深度合成技術原本可用於影視創作、公益宣傳,讓生活更方便有趣,如今卻成了侵權造假的幫兇。這背後,既有技術門檻降低的原因,也有平台審核的缺位。有些平台明明有能力辨識AI生成內容,卻因為流量誘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些平台的推薦演算法,反而讓假直播獲得了更多的曝光率。監理機關的集中整治很有必要,但要根治亂象,不能只靠「運動式」來治理。

所以,壓實平台責任是關鍵。平台不能以「技術難識別」推脫責任,享受流量紅利就需履行審核義務,抖音專項治理行動在這方面作出了良好示範。當然,監理機關也要建立長效機制,在查處侵權帳號的同時,也要追究科技提供者與產業鏈的責任,讓違法者無處遁形。在法律層面更要明確AI生成內容的法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杜絕「標識藏角落」「去識別化」等規避行為,讓法律跟上科技發展步伐。

科技進步的初衷是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讓虛假橫行。 AI再智能,也不能取代做人的底線;工具再便利,也不能突破法律的邊界。網信部門的高壓整治之路也許是漫長的,但終將使直播行銷在光明的大道上前行,增添網路世界信任的底色。(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