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2° )
氣象
2025-11-16 | 台灣好報

李陽吐槽董宇輝,糾錯者何罪之有?/羅登廉

李陽吐槽董宇輝,糾錯者何罪之有?/羅登廉

羅登廉(作家、藝術評論家)

近日,大陸「瘋狂英語」創辦人李陽公開指出董宇輝英語演講錯誤多、發音怪,引發熱議。輿論幾乎是一邊倒,大家對李陽口誅筆伐,聲討之聲一浪高過一浪,說他是“踩人蹭流量更非交流之道”,甚至上升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

李陽吐槽董宇輝英語差發音怪,這事鬧上熱搜後,大多數人都在聲討李陽這樣做的所謂“真實目的”,卻沒有人多問一句:這場批評本身,到底有沒有錯位的邏輯?

看到網路上這場吵得沸沸揚揚的批評事件,讓我想起生活裡一個常見的困惑:指出別人的錯誤怎麼就成了原罪?李陽說董宇輝和外交官交流時語法錯誤多、發音怪異,這話聽著直接,卻被不少人扣上蹭流量的帽子。但反過來想,要是有人真心指出我們的不足,我們該忙著反駁還是該認真檢視?

語言的本質是溝通工具,但工具也有使用規範。董宇輝自己都在留言區道歉,說「英文丟太久,文法錯誤多,歡迎大家提批評意見。」這說明他本人並不排斥合理糾錯,網友卻為其叫屈,真是皇上不急太監急。李陽作為深耕英語教學幾十年的從業者,指出同行的語言問題,本是專業範圍內的交流。難道非要等到錯誤變成習慣,才允許有人說真話?

有人說,李陽是為了推銷四萬八的集訓營,才故意製造爭議。這種猜測不能說毫無依據,但把糾錯行為和商業目的捆綁,就否定批評本身的價值,未免太過片面。換個角度來看,要是李陽的批評能讓更多人重視口語規範,讓董宇輝的英語表達更嚴謹,即使他因此能獲得一些關注度,這種雙贏的結果也沒什麼好指責的。生活中很多人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看著別人犯錯卻默不作聲,美其名曰善良,其實是縱容錯誤蔓延。

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能不能糾錯,而是怎麼糾錯。李陽的爭議點或許在於語氣太過絕對,把有錯誤說成幾乎每一句都有嚴重錯誤,還連帶批評新東方和俞敏洪。這種擴大化的批評,讓人覺得不是為了糾錯,而是為了攻擊。但這只能說明批評方式有待商榷,不能因此否定糾錯行為本身的合理性。

我們總說要尊重邊界,不是不讓別人越界提意見,而是不讓批評變成人身攻擊。董宇輝在公開場合使用英語,意味著要接受大眾的檢視。這種檢視既包括讚美,也應該包括批評,李陽的言論雖然尖銳,但沒有涉及人格侮辱,只是針對專業能力的評價。這在合理的邊界之內;相反,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就給李陽扣帽子,甚至進行人身攻擊的人,才是真正突破了邊界。

在語言學習的路上,沒有人能做到完美。董宇輝的文法錯誤,其實是很多英語學習者的通病。李陽的批評讓這個問題被廣泛討論,反而能讓更多人重視英語基礎文法和發音,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們太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要麼把李陽當成蹭流量的惡人,要麼把董宇輝當成完美的偶像,卻忽略了糾錯這件事本身的價值。

指出別人的錯誤並幫其改正,從來都不該是一種罪;相反,這是一種勇氣和責任。生活中需要更多敢於說真話的人,也需要更多能坦然接受批評的人。李陽的批評或許不夠委婉,或許夾雜著個人目的, 但他敢於指出錯誤的行為,比那些只會沉默和吹捧的人更有價值。畢竟,真正讓人進步的,從來不是無底線的讚美,而是一針見血的批評。

如果我們因為害怕被指責而不敢糾錯,因為討厭批評者的態度而拒絕改正,最終只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李陽的爭議事件 ,更該讓我們反思的是:如何正確看待批評,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 進行有價值的糾錯,而不是一味地站隊和攻擊。因為,糾錯的目的是讓人變得更好,而不是製造更多的衝突。(照片翻攝畫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