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7° / 16° )
氣象
2024-10-01 | 今日新聞

名家論壇》朱駿/民眾黨應做最壞打算

名家論壇》朱駿/民眾黨應做最壞打算
許多人為柯文哲說話,認為柯遭受政治迫害,其實,檢察體系違法違例辦案與柯是否犯法是兩碼事,可以同時發生而不相矛盾。(圖/記者葉政勳攝.2024.09.05)

[NOWnews今日新聞] 柯文哲被羈押禁見,檢察體系頻頻放話,引導外界輿論,固然違法違例,但為長期「檢媒共生」的生態,外人莫奈其何,這是台灣民主法治依然非常落伍的例證之一,不容否認。許多人以此為柯文哲說話,認為柯遭受政治迫害,其實,檢察體系違法違例辦案與柯是否犯法是兩碼事,可以同時發生而不相矛盾,應不難理解,相信大多數民眾就連民眾黨的核心份子皆心裏有數。

《美麗島電子報》近日最新民調顯示,柯文哲20歲到30歲的鐵粉對其支持度還是相當穩定,但這其實無關宏旨。從過去的民調來看,一過30歲,這些人當中相當一部分的人對柯的看法會改變,此年齡段未必後繼有人如此鐵挺柯。其次,國民黨與民進黨迄今都是貪腐大黨,這一些依然支持柯的20歲到30歲的鐵粉極可能對兩大黨都極不滿意,寄望柯能啟動改變,一掃政治沈疴,在目前起訴書尚未出爐的情況下,所有的傳聞都不可靠,都可被解讀為檢察官故意放話,誤導輿論,這些年輕人對柯乃無辜,因受政治迫害而被羈押,依然抱有一絲希望或幻想。日後如果起訴書中確實能臚列出堅實的柯貪瀆證據,這些純潔有理想的年輕人心理會受何種衝擊?上當受騙的難堪與難受不難想像!再者,民調同時顯示,柯文哲的不信任度已經爆高接近七成,信任度落至二成三,與過去恰成正負大翻轉的結果。

民調還呈現,受訪者對已曝光之諸案對柯文哲產生負面印象所占的比例:「(1)京華城改建開發案 56.8% (2)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開發案 31.2%(3)台灣智慧光網合約費用爭議 28.0% (4)第一果菜魚類批發市場改建案 29.6%(5)南港轉運站BOT案 26.5% (6)大選政治獻金爭議 47.6%(7)木可公司帳目爭議 50.3% (8)柯文哲做台北市長時和財團的關係 41.2%。」柯向來自我標榜清廉,高舉「清廉、勤政、愛民、愛鄉土」的號召,如今民調這般呈現,可見柯道德審判不過關,已經確定敗訴,已有信用與正當性破產之虞。

台北地檢署9月27日再指揮廉政署兵分29路搜索,並約談鼎越開發前董事長朱亞虎與柯文哲競選辦公室大帳房李文宗,將李文宗、朱亞虎2人以觸犯《貪汙治罪條例》罪嫌重大,有勾串之虞,28日凌晨向法院聲押禁見,法院裁定核准。媒體報導,朱亞虎坦承為京華案行賄,若屬實,柯文哲及其身旁相關涉案人等恐怕前景不妙。

京華案未來如何起訴與司法裁判目前言之過早,但連蔡壁如與賴香伶都曾於案發之後相繼問到柯的初心與良心問題,可見連自己多年的親密戰友已有質疑,這些質疑不會只在蔡與賴兩人心裏存在吧?肯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柯的道德審判應已確定敗訴,人格魅力必然銳減,所謂的依然不減的年輕鐵粉只是一時間心裏找不到出口的執著罷了,時間一到,崩塌離散的機率偏高,屆時,柯的政治處境與前途可能就如今日的阿扁。

如果以民眾黨開除李文宗與端木正黨籍的黨紀標準,柯文哲若政治獻金帳目不明乃至獻金流入私人口袋,是否也該被開除黨籍?如果柯因京華案被起訴,是不是比開除李文宗與端木正的情況嚴重極多?是不是遠遠超過了被該除黨籍的標準甚遠?如果是,民眾黨將失去存在的支柱,將承受沒有柯文哲之民眾黨的現實;若為柯搞特殊化,黨的汙點只會越來越擴散,越來越難堪而無以自解,變成大家隨時隨地地可嘲諷譏笑的話題,黨的形象只會持續走壞,黨運更加不堪。

目前民眾黨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採用國民黨鞏固領導中心的老招數,能撐多久尚未可知,但國民黨是前車之鑑,民眾黨領導中心必定禁不起柯醜聞的衝擊與煎熬,終將垮台,不會有意外,而且,民眾黨將迎來內部大亂鬥的場景的機率頗高。

沒有柯的一柱擎天,民眾黨註定會開始走下坡,再存心將法律問題政治化,以「政治迫害」或「還我清白」等標語負隅頑抗,玩弄群眾,可能令自身更加難堪,馬英九與蕭旭岑之流肯定也不敢持續「道義」相挺,就有變成台灣政壇之魑魅魍魎的高風險。

一般而言,做最壞的打算,才能有最好的收穫,縱使客觀情勢不容有任何收穫,也能少輸為贏,少失為獲。然而,民眾黨今日是處在不知最壞的情況為何,黨內早已相互傾軋,難以打算的境地,這可能是令黨內諸要角最難堪、不知如何是好之處吧?

●作者:朱駿/時事評論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鈕則勳/綠軍「抗中」戰法升級 藍軍能反制?


名家論壇》單厚之/清德之怒,匹夫之勇


名家論壇》黎榮章/死刑有條件合憲 網路風向怎麼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