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5° / 13° )
氣象
2024-12-05 | 今日新聞

經濟部開發空氣採樣機器人 省3成至人力

經濟部開發空氣採樣機器人 省3成至人力
「2024醫療科技展」今(5)日開幕,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專成果主題館展示金屬中心開發的「電場可視化rTMS經顱磁刺激系統」,具備大幅度縮短療程時間從45分鐘降至10分鐘;以及整合光學定位系統後,使治療效果從原先40%提升至80%。(圖/經濟部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今(5)日於「2024醫療科技展」科專成果主題館展示工研院、金屬中心及生技中心等三大法人共計14項前瞻醫療科技。其中就包括「智慧空氣採樣機器人」,可以節省3成至4成人力負擔,完成醫藥生技製造工廠環境品質監控,減少交叉污染風險。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表示,2023年台灣生醫產業營業額已突破7,500億元,顯示出台灣生醫產業的規模及競爭優勢持續擴大;面對2025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結構及健康照護迎來巨大的挑戰,運用智慧醫療科技成為重要的關鍵解方。

據市調機構Market & Markets報告顯示,全球服務型智慧機器人市場正快速增長,2026年產值將達350億美元。在醫療照護領域,預估將超過300億美元的規模,凸顯智慧機器人在生醫領域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經濟部這次展出2項機器人技術,分別是「智慧空氣採樣機器人」及「軟性管狀醫療手術機器人系統」。

醫藥生技製造工廠的產線持續邁向自動化,不過工廠的環境品質監控,大多仍仰賴人工採樣,容易有數據漏洞及交叉污染的風險。

工研院首創國內第一台「智慧空氣採樣機器人」,自動採樣可節省3成至4成人力負擔,更精準除了工廠內的微粒子,還可採樣比PM2.5更微小的微生物;該機器人更可針對工廠打造客製化「智慧環控即時地圖」,將微生物、微粒子採樣結果即時分析,以「紅、黃、綠」三色燈號呈現,一眼判別污染區域。

肺癌蟬聯台灣十大癌症之首多年,使用內視鏡手術時,由於肺部內的支氣管錯綜複雜,好像樹枝不斷分岔,醫師在手術當下有可能出現「迷航」、找不到路的問題。

「軟性管狀醫療手術機器人系統」可幫助醫師以內視鏡進行肺部微創手術時,自動生成肺葉地圖、規劃導航,快速抵達病灶位置、精準下刀,具有AI輔助導引、即時觸覺回饋、適用多科別及適應症等特色;目前正進行前臨床實驗,還榮膺2024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



相關新聞


海洋廢棄物轉生成人工魚礁 工研院分享科技結合公益


工研院推出高效能磁浮離心冰水機 助大廠空調節電高達60%


工研院攜手法國CEA 聚焦數位、生醫與綠能技術合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