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0° / 18° )
氣象
2025-04-03 | 今日新聞

花蓮震後1年 NOWnews直擊太魯閣仍滿目瘡痍

花蓮震後1年 NOWnews直擊太魯閣仍滿目瘡痍
0403地震過後1年,太魯閣中橫沿線的熱門景點仍滿目瘡痍,圖為砂卡礑步道入口處,巨石將解說牌砸毀。(圖/記者王郁勳攝)

[NOWnews今日新聞] 3月底緬甸發生7.7級的大地震,造成逾千人死傷,這場地震也讓人回想起一年前的今天,2024年4月3日,花蓮芮氏規模7.1的強震。

花蓮地震是自921後發生的最大地震,這場地震共造成20人死亡,花蓮地區遭受極大破壞,市區多棟大樓房屋倒塌,太魯閣國家公園柔腸寸斷、滿目瘡痍。震災屆滿一年,《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團隊重回花蓮,帶您了解重建進度,並深入檢討政府的災防政策還有哪些不足。

NOWnews採訪團隊於今(2025)年3月中旬驅車進入台8線,儘管柏油趕在春節前鋪設完畢,沿途路面仍有落石,路旁不時看到工人進行刷坡作業。天祥到太魯閣段,1天放行5個時段,夜間6點半到隔日清晨7時則封閉管制。

車停在西拉岸隧道內,記者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下稱太管處)人員陪同下,順著設在砂卡礑大橋旁的迴旋樓梯,下到砂卡礑步道入口處。一旁解說牌在0403地震時遭巨石撞擊傾倒,入口往內200公尺處還有大片山壁崩落,覆蓋步道而無法通行。



0403地震過後1年,太魯閣中橫沿線的熱門景點仍滿目瘡痍,圖為砂卡礑步道入口處,巨石將解說牌砸毀。(圖/記者王郁勳攝)

NOWnews空拍畫面 直擊砂卡礑山崩路毀

砂卡礑步道在0403地震中釀8死,是太魯閣內最嚴重的傷亡。根據太管處2024年10月所做的調查,全長4.1公里的砂卡礑步道,就有3處大規模坍方,若再加上其餘小崩塌,面積至少達12.4公頃,幾乎是三分之二座台北大巨蛋。太管處副處長林忠杉表示,因為崩塌面積太大,後續還須詳評案的專業廠商,用光學雷達、UAV空拍機等儀器做詳細評估。



空拍畫面顯示從砂卡礑步道入口200公尺處就有大面積坍方,前後欄杆也遭震毀消失。(圖/NOWnews攝影中心)

NOWnews調閱太管處資料發現,已發包的7項太魯閣公園復建工程進度,包含得卡倫步道、大同大禮步道及長春祠等地區,原預定今年2月、5月完工,但採訪團隊實地前往時,發現全都延宕。

林忠杉表示,合歡山、奇萊、南湖山區,原先就不受震災影響;蘇花沿線的大清水、崇德,以及太魯閣台地上的得卡倫、大同大禮步道,4月就能修復完畢,後經驗收程序才能決定開放時程;長春祠工期到暑假左右,但仍有颱風等不確定因素存在。其餘如砂卡礑步道、燕子口、錐麓古道、白楊步道、綠水步道等熱門景點,都屬重災區,沒有修復的時間表。

本來「沒那麼嚴重」 夏秋豪雨重創「二次傷害」

採訪團隊觀察受損的燕子口步道,由入口處沿著山壁往前約200公尺,就遇到土石崩塌而無法前進,之後的步道路基也有多處塌陷。林忠杉解釋,燕子口步道的山壁,從最頂層開始崩落,尤其又受到夏秋豪雨颱風侵襲,使得崩塌惡化加劇。



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步道因2024年幾次颱風豪雨侵襲,崩塌情形更加嚴重。(圖/記者葉政勳攝)


通往布洛灣的道路沿途邊坡多有滾下的巨石。(圖/記者葉政勳攝)

像這樣的「二次致災」不只燕子口,白楊步道、布洛灣聯外道路,原本受損都不嚴重,卻受到多次豪雨、尤其是2024年10月底強颱康芮,為天祥地區一口氣帶來1200毫米雨量,使得原本破碎的地質變更加鬆軟,造成大規模坍塌。林忠杉舉白楊步道為例,從入口處到水濂洞,沿途大量邊坡滑落,大面積的地基流失,景觀平台整個被沖毀,連接水濂洞的板橋也斷成一半。



上圖為白楊步道地震前影像,下圖為地震後邊坡擋土設施傾斜,路面遍布碎石的情形。(圖/太管處提供)

「園區何時可以全面性開放,我們已經不敢再樂觀預估了!」林忠杉提到,震災後1個月曾評估花7年完成修復工程,但颱風豪雨增添不確定因素,保守估計修復時間恐怕需延長到10年。

根據行政院頒布「0403震災復原重建方案」資料顯示,包含花蓮公共設施搶修及重建、民防災損安置及重建、產業振興與其他如保險補助及就業協助方案等,連同重建觀光命脈太魯閣在內,總經費為285.5億元。其中太魯閣重建經費為30億元。

但有錢不一定叫得到工人,林忠杉直言,地震加上豪大雨造成蘇花、中橫路況不穩,廠商投標意願降低,很多工程2024年5月已設計好,但直到8月才順利發包。再者,設計好的工程也因豪雨必須重新修正,影響施工進度。另外,不只太管處缺工,公路局、台鐵、鄉公所也都在搶工。

另推替代旅遊景點 行銷遊客到「太魯閣」之外

太魯閣是國內外遊客喜愛造訪的地點之一,過去1年遊客數高達400萬人次。林忠杉說,來自民眾詢問何時開放的聲音一直都有,但太多遊客進入太魯閣,會影響園區災後重建。為此太管處推出「山海串聯好好遊」,引導民眾前往鄰近的新城老街、富世聚落與崇德聚落,體驗不同的太魯閣之美,要降低遊客對太魯閣的依賴。



太管處推出「山海串聯好好遊」,新城老街成了遊客的替代點。(圖/記者王郁勳攝)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教授劉瑩三也撰文,呼籲國人、旅行業者要給太管處充足時間,他認為太魯閣受災比預期嚴重,大量坍方位在垂直陡峭、深谷區位,還要面臨未來極端氣候帶來的暴雨,必須克服施工困難與大自然不可抗力的衝擊。

太魯閣有世界級景觀,震災1年過去百廢待舉,未來漫長的療傷期,花蓮觀光如何度過太魯閣暫時退場的光景,有待政府與業者另闢蹊徑。



相關新聞


震殤週年2/蘇花鐵公路2「轉骨」方案 防東台灣淪孤島


震殤週年3/花蓮觀光「冰河期」緩步回溫 異業結盟拚度國旅寒冬


震殤週年4/天王星剷平「一二樓仍埋地下」 住戶盼重建找回記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