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03 | 今日新聞

防災即國防!馬士元揭3大佈局藍圖

防災即國防!馬士元揭3大佈局藍圖
內政部次長馬士元接受NOWnews專訪,談台灣防災政策3大佈局藍圖。(圖/記者陳明安攝)

[NOWnews今日新聞] 卸下授課西裝、換上指揮災情軍規外套,內政部政務次長馬士元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侃侃而談從921集集到0403花蓮地震,擘畫台灣防災3大佈局,建置一張防災安全網。

「0403花蓮大地震,迅速成立避難收容所,引來日媒取材。」馬士元率性地吐出這一段話,代表台灣從「災害防救深耕計畫(下簡稱深耕計畫)」到「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下簡稱強韌臺灣計畫)」,歷經15年「政策轉骨」,繳交出一張亮眼的防災成績單。

時間拉回0403地震當天,花蓮縣政府隨即設置LINE防災群組,回報災情外,同時動員民間團體所訓練的「防災士」,災後數小時內,設置物資完善收容所,包含帳篷、淋浴間等設施,讓來台取經採訪的日本《富士新聞網》記者驚歎:「日本需耗時一週設置,台灣僅花4小時完工,是政府與民間合作成果。」

馬士元盤點歷次震災,我國防災系統所面臨的困境,一切都得從1999年921大地震談起。馬士元回憶,當時台灣沒太多救災經驗,僅被動接受國際援助;隔年(2000年),我國才將防災納入法律位階,頒布《災害防救法》。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發現民眾自救、避難收容與災情通報等能力嚴重欠缺。2016年台南維冠大樓倒塌,適逢農曆春節,仰賴民間提供物資,卻未妥善分配,凸顯後勤調度問題。2018年0206花蓮大震,臨時設置收容中心被批評太簡陋,時任總統蔡英文前往訪視,表達對環境不滿、要求改善。

歷次震災,讓台灣防災量能逐步「升級」。馬士元告訴NOWnews,防災政策3大佈局,即是從落實個人防災意識、防災演習常態化到建置各部會橫向聯繫策略。


防災即國防!馬士元揭3大佈局藍圖
2024年7月22日,內政部次長馬士元前往新莊區雙鳳里參訪,與社區防災士交流意見。(圖/內政部提供)



佈局一:從防災士到韌性社區 提升全民防災意識

馬士元指出,深耕計畫從 2009 年由中央協助地方政府,提升第一線防救災能力,建置全台368鄉鎮市防災指揮系統。2018年,參考日本「自助、互助、公助」概念,提出7:2:1數字,強調民眾自助與互助,遠比政府公助來得重要,引入「防災士」制度,提升個人防災意識。

何謂「防災士」?馬士元解釋,一般民眾受訓 15 小時,包含基礎急救訓練、急救措施實作等訓練,通過測驗取得資格者,擁有基礎救災能力。全台約有4.1萬名防災士,一旦發生災難,他們視為即戰力,協助疏散災民、調度物資等。0403花蓮地震當下,多名防災士隨即投入救災行列。

「韌性社區」是防災下一階段目標,意指社區具有災害容受力,對於災害能夠快速反應及回復。馬士元以新北市雙鳳里為例,平時派出15防災士進行勘災巡邏,獲選為模範韌性社區,當韌性社區越普及,面對災害衝擊傷害越小,提升全台防災意識。


防災即國防!馬士元揭3大佈局藍圖
2025年3月27日在台南執行實地演練,「2025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實地演練:大規模疏散撤離及避難收容處所」。(圖/總統府提供)

佈局二:防災演習常態化

「防災架構下,中央與地方要有共同語言。」馬士元所說的「共同語言」,是指全國性演習例如漢光,透過演練提升實務經驗。配合總統賴清德去(2024)年6月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由各部會擬定演習計劃,例如地震、空難等情境,由各縣市政府執行,透過演習常態化,提升中央與地方防災能力。

佈局三:強化各部會橫向溝通策略

馬士元過去擔任學者,曾撰文批評,「我國的災害防救法第3條設計不當,為我國災害整備與應變系統運作之主要亂源。」如今入閣,他解釋當初立法就由各部會負責不同類型災難,例如風災、震災等由內政部主責,生物病原災害由衛福部負責,森林大火、動植物疫災則歸農業部。由於法規上缺乏橫向溝通的平台,若要修法「須進行結構性地調整」,因此難以推動。


防災即國防!馬士元揭3大佈局藍圖
災害防救法第3條。(圖/翻攝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馬士元強調,內政部將會擔任各部會的溝通橋樑,災難發生時,以政府持續運作為目標,訂定橫向溝通策略,強化「災害防救業務計畫訂定與修正之研擬及執行」。

「防災能力越好、防衛能力越強。」馬士元總結防災是國防安全的基礎,想像一下漢光演習上,共軍從海灘登陸,民眾迅速撤離至避難所。「未來面臨任何衝突,我們有一套防災模組去因應。」透過反覆演練,讓防災成民眾日常的DNA。



相關新聞


震殤週年8/台灣防災最後拼圖 借鏡日本建倉庫與公園


震殤週年1/「全區修復恐需10年」NOWnews直擊太魯閣仍滿目瘡痍


震殤週年2/蘇花鐵公路2「轉骨」方案 防東台灣淪孤島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