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1° / 21° )
氣象
2025-05-07 | 今日新聞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藝術家、藝評家兼策展人——姚瑞中,與曾經陪伴他23年的愛貓摩卡。(攝影/潘燕楠)

[NOWnews今日新聞] 當創作一幅畫時,姚瑞中會用掉幾千張金箔。他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夾起一片約一吋大小金箔的外層紙片,並以左手食指輕托著。他迅速地用右手大拇指翻開下層紙片,流暢地把金箔按壓在畫布上,整個過程不到兩秒鐘。

看似簡單的「按金」動作,實際操作起來卻不容易。金箔紙含金98%、銅2%,手指輕輕一碰就皺掉或粉碎。然而,姚瑞中已經在這一過程中反覆操作上百萬次,可以一面講話,一面輕鬆黏貼到預定位置。一個人獨處時,他還常常播放佛經,沉浸在長時間的創作過程中,幾小時的流逝彷彿一瞬間,滑入心流之境,投身外人覺得枯燥的輪迴。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這幅以阿修羅為主題,納入山海經概念的作品,逐漸顯現出石窟佛像般的古樸金漆質感。他說,「我必須在金漆乾掉之前趕快貼完,若上第二次漆,紙張毛細孔會被填平,金箔吸收過多油分,顏色會過於明亮,反而顯得俗氣。」

整個過程,姚瑞中彷彿一位修行者,讓人不禁聯想到西藏喇嘛們,以各種顏色的細沙,專注精細地繪製壇城沙畫,曼荼羅(Mandala)世界從沙中緩緩築起。然而,這些美麗的作品終就抵不過「成住壞空」之力,最終仍要走向傾頹。如同姚瑞中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幻影堂」,這個名字取自《金剛經》最為人熟知的偈語,提醒自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23年《可汗》。(圖/姚瑞中提供)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23年《海峽深》。(圖/姚瑞中提供)

流變的信仰與不變的創作紀錄

姚瑞中人生信仰的變化,正映照出萬事一切在流轉,世間唯一不變的便是變化的本質。年輕時,他是無神論者,但隨著踏上藝術之路,逐漸轉為不可知論,但近年卻突然皈依。有一年他觀看了印度拍攝52集的佛陀傳,感動至極一連哭了三天,從此開始持居士戒,「我太太當時還跟我說,你在發什麼神經,怎麼突然要持戒?我連跟小孩子出去外面也堅持吃素,吃到她們都快受不了。」

既然皈依佛法,那是否如菩薩般發下大願?姚瑞中坦言,自己沒那麼矯情,也不偉大。步入耳順之年,他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持續記錄、保存並創作屬於台灣的藝術。

環視姚瑞中的幻影堂,有牆之處幾乎都被書櫃所佔據,書籍早已滿溢至天花板。這裡收藏台灣最完整的藝術作品資料,範圍廣泛,連不知名的藝術展覽DM都會收藏,然後仔細歸檔。幻影堂平日吸引了許多學生與研究者前來查詢,這也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幻影堂的其中一個房間裡,擺滿了姚瑞中親自掏錢購買的藝術家作品,即便只展示了其中十分之一,但地板僅留不到兩腳併攏的空間可供行走,連廁所空間也被放滿了藝術品。他說,「我覺得藝術家還是需要支持,買他們作品是最直接的支持。讓他們知道創作有人欣賞,還能夠拿到錢來Cover材料費和工本費。」

藝術!一場人生的冒險與戰鬥

曾經,姚瑞中也是為錢所苦的藝術家之一,算命老師告訴他40歲會翻身,但38歲還徘徊在人生低潮期。2007年,他前往蘇格蘭駐村,找不到拍攝題材,只好用原子筆隨意塗鴉傳統山水。當時他本帶有一些惡搞的心態,想要顛覆、竄改中國美術史,沒想到這個意外之作《忘德賦》竟讓他翻紅賺進上百萬。他笑著說藝術家都很愛算命,因為面對未來那片茫然無知的領域,唯有信心能夠支撐我們繼續堅持。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07年《忘德賦》槓上自摸加一台。(圖/姚瑞中提供)

酷愛登山的姚瑞中念北藝大時創立了登山社,他認為藝術家像是冒險者,一個人帶著一點泡麵和瓦斯爐,就單攻上山頭,因為只有在險峰之上,才能眺望無限的風光。「藝術家就是要去攀登那些從未有人登過的山。所以你得帶著開山刀,自己開闢一條路上去。」在姚瑞中看來,藝術家骨子裡必須要有冒險競爭精神,否則很容易就被他人取代。

姚瑞中提到,至今自己仍然在這場無休止的戰鬥中。因為一旦停下腳步,所有前面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所以,不能認輸,一旦認輸就什麼都完了!這不僅僅是比賽或遊戲中的勝負,而是整個人生。」這番話透露出他對創作與生活的堅定信念:唯有持續奮鬥,才能保住自己的一片天地。

以政治地理學入世間法

「《The Final Cut》這張專輯,啟發我對社會的批判。」英國前衛搖滾樂團Pink Floyd的創作靈感,來自於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的福克蘭戰爭。回溯姚瑞中早期作品,能夠察覺到他以一種唐吉訶德式的戰鬥姿態,用嘲諷和戲謔的方式進行兩岸的批判與反思,27歲時,他便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並從1994年陸續開啟了許多關於台灣與中國的創作計畫,包括1994年的《本土佔領行動》、1996年的《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1997-2000年的《天下為公行動》以及2002年的《萬里長征行動》。這些作品記錄了從台灣到中國之間,後民國政治的荒誕與矛盾,姚瑞中的創作不僅深刻反映了時代的撕裂,也凸顯出他對政治、社會現象的深刻關懷。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反攻大陸行動-行動篇》天安門。(圖/姚瑞中提供)

從外人的眼光來看,姚瑞中的作品總帶著強烈的政治批判精神,「但我其實是透過政治去反對被政治干預。」這番話聽來矛盾,卻正好道出他創作核心的辯證性。姚瑞中最為人熟知的創作論述是「政治地理學」,從漫無目的的廢墟探險開始,他總是刻意地、不帶情緒地揭示權力遺留之後的荒涼現場,「沒有廢墟的話就不可能有文明,所有一切終將成為未來的廢墟。」

政治的博弈終究有輸有贏,而輸家往往就成了未來的遺跡。一如當年金門、馬祖的前線防備,現在化為佈滿青苔的軍事廢墟;兩千年代企業大舉西進中國,風光不再的工廠如今封塵廢棄。而當今的關稅戰爭,則可能讓另一波產業轉移潮把台灣工業推向美國。這一切不過是歷史翻頁的瞬間,而姚瑞中正站新舊之間,把轉瞬即逝的痕跡,用藝術捕捉下來。

姚瑞中敏銳地觀察到台灣人對「物理性存在」有近乎執著的情感,精神信仰需要透過神偶具象化,政策願景則要蓋成一棟棟宏偉的建築。十多年來,他帶著學生走訪全台,拍攝八百多處蚊子館,還長期自費出版《海市蜃樓》書系,成為一部台灣廢墟地誌。每逢選舉,蚊子館議題總會再次浮上檯面,引起輿論熱議。今年即將推出第八本《海市蜃樓》,從藝術演化成一股冷靜而持久的社會監督力量。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姚瑞中帶領學生組成「失落社會檔案室」,走遍全台記錄閒置或低度使用空間。獲得2014年「亞太藝術奬公眾獎」。(圖/姚瑞中提供)

上善若水的台灣文化

「台灣是全世界地緣政治中,最奇特的存在。」姚瑞中認為台灣像國,又不全是國;看起來弱小,卻隱含強大的生命力。這座島嶼夾處於歷史與現實的縫隙中,歷經多民族殖名與文化混雜,卻也因此蘊含著生成「新文明樣貌」的無限可能。「台灣完全有潛力成為文化輸出國!」姚瑞中堅定地說。

他接著解釋,這片土地孕育出無數優秀創意人才,無論是電影、音樂,還是設計、藝術等領域,「我們可以走出自己的光,獨一無二且無法複製,還展現出有別於中國樣板文化的精神折射。」長期處於強權之間,台灣人練就了一種近乎本能的韌性與流動性,姚瑞中說,那是一種如水的智慧。水可固、可液、可氣,如台灣人能因時制宜、轉化重生。這樣的特質,也意外成為近年他文創跨界合作的潛在密碼——水與海洋的意象,接連出現在他接洽的案子中,仿若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一艘國際郵輪看中了他的兩幅作品,將其轉化為裝飾船上一千個艙房的藝術語言;臺虎精釀啤酒推出的四款風味酒,將武嶺、卑南、關子嶺、四獸山的意象包裝為山水風光;永續時尚品牌Story Wear更直接把姚瑞中的山水美學織入布料,在伸展台上行走,讓畫作走入日常,化為一場流動的山海幻夢。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17年姚瑞中與臺虎精釀啤酒合作重塑品牌包裝意象。(圖/姚瑞中提供)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永續時尚品牌Story Wear 2023年臺北時裝週走秀以姚瑞中的山水作品,結合循環布料。(圖/姚瑞中提供)

與神連線,用創作走一趟六道之路

近兩年來,姚瑞中才驀然意識到自己多年的創作,竟彷彿一場潛行的修行,無意間走入佛教「十法界」的脈絡之中。十法界橫跨了四聖與三界六道,是萬象眾生的精神地圖,也是自我流轉的輪廓。他舉例,《巨神連線》呼應了十法界中的「佛」、「菩薩」二界;而《invidia》、《天龍(國)八部》、《禽獸不如》、《魔地佛》、《地獄空》這些作品則分別對應六道之中的「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意象。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23年《invidia》於台北耿畫廊展出。(圖/姚瑞中提供)

姚瑞中與神明的緣分,早在蹣跚學步時便悄然種下。母親回憶,他幼時住在台中外婆家,最愛跑去隔壁樂成宮幫媽祖擦神桌。多年後,這份無形連結化作藝術召喚。2016年與母親爭執後,她氣得離家出走。某夜夢中,一位女性形象的神明現身對他說:「你去拍大神。」醒來,他便啟程拍攝全台戶外巨大神像,母親也隨即歸家,完成日後獲得第十六屆台新獎的攝影集《巨神連線》。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24年《巨神連線》- 雲林縣斗六市湖山寺。(圖/姚瑞中提供)

這趟拍攝之旅從家庭出遊演變為孤身修行。他一邊環島、一邊聽佛經,彷彿逐步走入六道輪迴的千面世界。有日夢見一座牌坊,上書「聖瑤宮」三字,下方閃現「彰化」。醒來後一查,竟真有兩間媽祖廟與夢境吻合。隔日,他接獲台中國美館邀約,策劃台灣美術雙年展。他至彰化聖瑤宮抽籤,籤詩提及「中秋」,最終展覽果然如期於中秋過後開展。

2020年台灣美術雙年展名為《禽獸不如》,姚瑞中以佛學「畜生道」為切入點,探問人與動物的模糊界線。靈感源於台灣首例新冠確診當晚,他在高雄月世界拍攝,返回車上時赫然聽見淒厲的殺豬聲,「禽獸不如」四字忽然浮現,仿若神佛拋出的暗語。「當下其實蠻恐怖的,我沿路念著心經和各種咒語,一心只想回台北。」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24年《地獄空》於台北寶藏巖防空洞展出。(圖/姚瑞中提供)

被科技主宰還是回歸自身宇宙

姚瑞中常說,不少創作者認為自己不過是創作的載體,接收來自更高維度的訊息。「像我做《巨神連線》目的其實是為了『破相』。我本來不知道在幹嘛,因為是神明託夢叫我去拍的。」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姚瑞中的創作系譜圖表。(圖/姚瑞中提供)

面對AI創意生成當道,姚瑞中大膽預測未來將走向兩極,一類是任由AI宰制的韭菜,另一類則是擁有高靈性的創作者。「人與宇宙能量的連結是無以名狀的精神活動,那些是AI無法讀取的。」他指出消滅的正是人類文明以來的核心動力「欲力」。當欲力被閹割,AI就可以操控人類。「大家瘋玩AI風格圖,可是你自己的風格在哪?」AI操縱你變成別人,卻不讓你成為自己。

在母校北藝大與師大兼任多年,姚瑞中要求學生修課要先去體驗鹽水蜂炮、媽祖繞境,親身感受萬眾欲力。今年2月,他才帶學生觀炮,手機還被鎂粉燒到變形。他說:「這是虛擬世界給不了的。」在手機成為現代人「體外器官」的時代,他也提醒,「這個年代最需要學習的是放下」。放下手機,才能找回「我是誰」。他難掩嘆息,如今學生寧可在VR攀岩,也不願踏實走入山林。

修行者為何要入山呢?因為只有遠離喧囂,找到自己是誰,才能比較容易聽見宇宙的聲音。「當宇宙進入你的內心,你會明白,它其實是有機又溫柔的存在。」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22年《秘密客》老花加近視。(圖/姚瑞中提供)

引路而來,只為照見本來

人活在地球上,短短三萬天,要做什麼?姚瑞中計算自己已用掉兩萬多天,他的「哲學第三問」」——要往哪裡去?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把台灣的創作整理好,讓更多人看見。「不是留下外交部式的大外宣,而是真實的台灣。」

像他暗房銀鹽浮現的神明,不是莊嚴宏偉、高不可攀,而是豎立在雜亂的電線杆旁,或藏在檳榔西施看板的矮房之後,「你無需刻意仰望,祂們就在你身旁周圍照看。」那才是最寫實的台灣風景。

姚瑞中自覺是個「界面」,召喚他人共鳴,在這塊土地上撒下文化的種子。他坦言,藝術無法教,只能示範和引路。不過只要做的人夠多,島上終會遍佈各種奇樹異花,各自綻放本來面目。


藝術家姚瑞中:以藝術修道 夢行六道輪迴
2016《巨神連線》- 嘉義縣太保水牛厝慧明社醒善堂五聖恩主公關聖帝君。(圖/姚瑞中提供)


相關新聞


建築師林友寒:當我們放下被認同的渴望


郭彥甫退出演藝圈玩藝術!9年後近況曝 成全台首登羅浮宮藝術家


新北市美術館在鶯歌!4/25正式開幕「2天煙火秀」 票價、交通一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