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以年齡當換照標準 難降事故率

職能治療師認為,駕駛人的開車能力關鍵在於身心功能,而非強調年齡。(示意圖/翻攝Pexels)
[NOWnews今日新聞] 新北市三峽區近日發生的重大車禍,再度喚起社會對高齡駕駛議題的關注。台灣職能治療學會認為,事件令人遺憾,同時也凸顯台灣現行駕駛人管理制度確實有檢討空間,因為開車的能力關鍵在於「身心功能」,而非年齡本身。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監事張玲慧提到,駕駛人的開車能力關鍵在於「身心功能」,而非強調「年齡」本身,因為有許多長者生活活躍,思緒清晰、反應敏捷,開車上路並無問題;同時也有年紀不大的駕駛人因為慢性病或其他狀況,反而面臨駕駛的高風險。
張玲慧表示,台灣目前制度雖對75歲以上駕駛人設有認知篩檢機制,但題目相當簡單,駕駛關鍵的「反應速度」或「空間判斷能力」卻無測試。
張玲慧說,這樣的方式只能篩檢出中重度失智者,但是對於其他影響駕駛能力的潛在高風險因素,如中風、心血管疾病、帕金森氏症、糖尿病、視力退化或多重藥物使用等,仍缺乏系統性的檢查與後續處置。
「違規行為本身也是高風險因子」張玲慧認為,應針對違規駕駛者建立記點、回訓、再測驗,甚至吊銷駕照的完整機制,不僅是高齡者,而是所有高風險駕駛人都適用。許多駕駛人也透過教育與訓練,可再次成為合格的駕駛者
在加拿大接受駕駛人醫療評估與介入特訓的職能治療師陳郁婷則說,根據國際研究,以年齡作為換照或限制標準,其實對降低交通事故率幫助不大。
陳郁婷指出,瑞典甚至明言,僅以年齡限制駕照是「年齡歧視」,不少歐盟國家因此取消高齡者的強制換照制度;這些國家,更重視的是「實際功能」的評估,包括認知、視覺、動作反應等,透過主動通報、輔助訓練,提升交通與用路安全。
張玲慧建議2大措施,包括「駕駛人回訓制度化」及「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建置」。她說,無論年齡,只要是持照駕駛人,若有需求,如違規、事故等,都應定期接受由專業教練進行的回訓課程。
張玲慧提到,在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建置部分,建議交通部主導,結合衛福部與醫療體系,制定一套針對高風險駕駛疾病與功能障礙的指引手冊,建立通報與評估流程,並參考國際作法,引進職能治療與駕訓合作的模式,讓高齡駕駛者的認知功能評估不再只是形式。
相關新聞
三峽78歲翁「生命現象逐步穩定」 亞東醫院:意識狀態仍待觀察
好消息!三峽車禍男學童移除呼吸管 土城長庚:估週五轉普通病房
台大醫院性騷連環爆!院長「遺憾」:沒把學生教好
最新生活新聞
-
舊衣回收箱有禁忌!這5樣東西丟進去小心收罰單!
(10 分鐘前) -
旅客攻擊車長 台鐵:將採取法律行動
(13 分鐘前) -
乙巳神采~話甲子錦中60創新藝
(13 分鐘前) -
「為愛戒癮 嘉有好孕」升級 六大服務守護藥癮孕產婦
(16 分鐘前) -
台南市議員盧崑福市政總質詢
(1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