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失智新藥先過3關!醫揭逆轉黃金期

醫師提醒,失智新藥能否使用仍需符合3條件才能進入療程。(圖/記者張乃文攝)
[NOWnews今日新聞] 今年6月台灣首位阿茲海默症病人施打新型藥物後,對於台灣的失智治療也邁入新的里程。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提到,在真正走向失智前,輕度認知障礙 (MCI) 是有機會逆轉的黃金期。但要留意,即便及早診斷,仍要視3條件才能確認是否可進入療程,包括以MRI(磁振造影) 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等。
「說到一半就忘了要講什麼,又重複說前面已說過的事」許多家庭對這類狀況習以為常,甚至認為是正常老化,但實際上可能是失智症早期警訊。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說,失智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初期症狀與老化相似易混淆,但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功能減退、還可能出現情緒個性的轉變,甚至出現對家人誤解等異常行為,生活自理能力逐漸下降。
為了能及早診斷,王培寧建議,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就可就醫評估找出原因。若有相關家族病史者,應更積極就醫進一步檢查。
失智症分4類型 阿茲海默症為最常見
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全台目前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近6成為阿茲海默症。但不少民眾認為失智症為單一疾病,或等於阿茲海默症。
王培寧說,失智症是一個症候群,有多種神經退化疾病都會導致失智症,主要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以記憶力衰退為主的「阿茲海默型」、合併行動不便等巴金森症狀的「路易體型」、伴隨人格改變的「額顳葉型」,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相關的「血管型失智症」。
其中又以阿茲海默症為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胡朝榮說,在真正走向失智前,輕度認知障礙 (MCI) 有機會逆轉的黃金期,在可維持煮飯、理財、服藥等日常生活下,若及時診斷、找到病因,同時介入治療,就有機會穩定或改善。
胡朝榮提到,近幾年「單株抗體藥物」問世,讓失智症治療邁向新的里程,但即使被及早診斷,患者須符合3項條件,才可能進入療程。
胡朝榮表示,首先需透過MRI (磁振造影) 確認是否排除「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其次,要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Amyloid PET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或CSF (脊髓液檢驗) 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ApoE4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失智症新藥有2副作用 醫:多發生在治療初期
不過,患者安全仍是首要考量,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說,使用相關藥物可能須留意的副作用,包括腦水腫及腦內微出血,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案例為輕度至中度,多發生於治療初期。
徐榮隆認為,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為病人與家庭帶來一線希望,儘管新藥仍無法治癒失智症,但已被證實能有效且明確地延緩病程惡化。醫師提醒,治療成效高度仰賴早期發現、正確診斷與適時介入,疾病初期即治療,才能真正發揮藥物效益。
相關新聞
申請外籍看護「失能優先」!家總支持 國際搶工潮台灣有1挑戰
留人才!台大醫院8月加發「住院醫師獎金」 最高一個月多2萬
知名老店爆豆腐板爬滿蟑螂!北市衛生局稽查結果曝 揪4項缺失
最新生活新聞
-
-
企業責任即行動!燦坤用溫暖回應天災,用服務修復生活
(5 小時前) -
感念父親熱心公益 三手足捐贈復康巴助竹縣身障者安心出行
(5 小時前) -
2025/07/29 空氣品質說明(22:00)
(5 小時前) -
竹縣智慧交控再擴大 楊文科縣長: 興隆橋廊納入號控範圍紓解車流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