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8° )
氣象
2025-07-18 | 今日新聞

5藍委罷免補件過關 第二波罷免投票823登場

5藍委罷免補件過關 第二波罷免投票823登場
中選會今天下午召開委員會審定第二波罷免案,羅明才、顏寬恒、楊瓊瓔、江啟臣、林思銘等5件全數成案。(圖/中選會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大罷免第一波投票在7月26日登場,中選會今(18)日再宣布,國民黨立委羅明才、顏寬恒、楊瓊瓔、江啟臣、林思銘罷免案宣告成立,第二波罷免投票將在8月23日,和公投一起投票。

中選會稍早宣布,第11屆立法委員(新北市第11選舉區)羅明才、(臺中市第2選舉區)顏寬恒、(臺中市第3選舉區)楊瓊瓔、(臺中市第8選舉區)江啟臣、(新竹縣第2選舉區)林思銘罷免案宣告成立。

中選會今天舉行委員會議,審查通過羅明才、顏寬恒、楊瓊瓔、江啟臣、林思銘等5案罷免案宣告成立,將函請被罷免人於文到次日起10日內向該會提出答辯書,同時決議上開罷免案定於114年8月23日(星期六)舉行投票,投票起、止時間自上午8時至下午4時。

中選會表示,上開罷免案連署人人數已達法定連署人人數,依法中選會應為罷免案成立之宣告,分述如下:

一、 第11屆立法委員(新北市第11選舉區)羅明才罷免案: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新北市第11選舉區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29萬6,636人,法定連署人人數應為2萬9,664人以上,該罷免案提出之連署人人數3萬6,111人,經查對後符合規定人數3萬878人,不符合規定人數5,233人。

二、 第11屆立法委員(臺中市第2選舉區)顏寬恒罷免案: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臺中市第2選舉區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30萬2,779人,法定連署人人數應為3萬278人以上,該罷免案提出之連署人人數3萬7,156人,經查對後符合規定人數3萬1,398人,不符合規定人數5,758人。

三、 第11屆立法委員(臺中市第3選舉區)楊瓊瓔罷免案: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臺中市第3選舉區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26萬251人,法定連署人人數應為2萬6,026人以上,該罷免案提出之連署人人數3萬1,519人,經查對後符合規定人數2萬6,657人,不符合規定人數4,862人。

四、 第11屆立法委員(臺中市第8選舉區)江啟臣罷免案: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臺中市第8選舉區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21萬595人,法定連署人人數應為2萬1,060人以上,該罷免案提出之連署人人數2萬6,730人,經查對後符合規定人數2萬1,839人,不符合規定人數4,891人。

五、 第11屆立法委員(新竹縣第2選舉區)林思銘罷免案: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新竹縣第2選舉區原選舉區選舉人總數23萬2,865人,法定連署人人數應為2萬3,287人以上,該罷免案提出之連署人人數2萬9,827人,經查對後符合規定人數2萬4,112人,不符合規定人數5,715人。

又連署人名冊查對結果,第11屆立法委員(新北市第11選舉區)羅明才罷免案,連署前死亡人數4人、(臺中市第2選舉區)顏寬恒罷免案,連署前死亡人數4人,有偽造情事人數3人、(臺中市第3選舉區)楊瓊瓔罷免案,連署前死亡人數2人,有偽造情事人數5人、(臺中市第8選舉區)江啟臣罷免案,連署前死亡人數44人,有偽造情事人數3人、(新竹縣第2選舉區)林思銘罷免案,連署前死亡人數1人,涉有偽造嫌疑,中選會將依刑事訴訟法第241條職務告發之規定移送最高檢察署。

中選會指出,今日委員會議除決議前開罷免案投票日期、投票起、止時間外,也討論通過上開罷免案工作進行程序表,重要工作日程如下:

一、 114年7月18日 罷免案成立之宣告
二、 114年7月28日前 被罷免人提出答辯書
三、 114年7月31日前 發布罷免公告
四、 114年8月3日 投票人名冊編造完成
五、 114年8月13日至8月22日 辦理公辦電視罷免說明會
六、 114年8月19日前 公告罷免投票人人數
七、 114年8月23日 投票、開票
八、 114年8月29日前 審定罷免投票結果
九、 114年8月29日 公告罷免投票結果

中選會表示,該會暨所屬直轄市、縣(市)選舉委員會係選務一體並依法辦理選務;罷免案選務籌辦期間有限,相關選務工作包括設立鄉(鎮、市、區)選務作業中心、調兼辦理選務人員、編造投票人名冊、投開票所地點之洽借、投開票所工作人員之招募、罷免公告及投票通知單之分送等等,均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與有關機關依法協助配合辦理,該會也已請各直轄市、縣(市)選舉委員會協調該市、縣政府等有關機關配合辦理相關選務工作,俾利相關選務工作順利進行。



相關新聞


對槓曹興誠 徐巧芯嗆政治渣男:背叛出於私生活「有一就有二」


張啟楷直播談民調遭檢舉 中選會:依法定程序進行調查


罷團指赴中密會王滬寧 王鴻薇嗆:媒體都在拍哪門子密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