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31° )
氣象
2025-08-19 | 今日新聞

台大醫院、中研院B肝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台大醫院、中研院B肝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台大醫院與中研院合作團隊近期在B型肝炎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連續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ut》與《Hepatology》發表兩項重要研究。(圖/記者張乃文攝)

[NOWnews今日新聞] 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團隊近期在B型肝炎研究領域中,發表重要研究,包括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ut》與《Hepatology》;而研究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濃度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對於篩檢、服藥與否也成為非常重要的指標。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說明,研究收案逾6千位慢性B型肝炎患者,共追蹤21.7年、其中發生肝癌的患者547人。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解釋研究,B型肝炎自然病史中,有兩個特殊時期,其中一個是免疫耐受期、另一個是不活動性帶原期。前者指的是患者一出生時,就進入所謂「免疫耐受期」,特色是E抗原陽性、病毒量相當高,但肝指數仍是正常的狀態。

曾岱宗說,不活動性帶原期指的則是,病毒量及肝指數都正常。

不活動性帶原期、免疫耐受期肝癌風險相對低 醫揭1指標找治療決策

曾岱宗提到,一般傳統上都不建議這兩類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因為這些患者的肝癌風險相對低。只是,在免疫耐受期的部分,國際上仍有許多爭議,有些患者肝癌風險似乎相對較高,研究中也使用了B型肝炎的指標,也就是「表面抗原濃度」。

曾岱宗表示,若數值大於1萬時,這些患者就會被認為是屬於「免疫耐受期」的患者,相對在未來10年幾乎不太會產生肝癌、約1%。另外,若是表面抗原的濃度小於1萬患者,10年的肝癌風險是大於13%。

曾岱宗指出,傳統上認為,免疫耐受期的患者,若表面抗原已經小於1萬,理論上就不算是標準的免疫耐受期,肝癌風險也相對高,理論上應早點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也盼可減少長期追蹤肝癌風險。


台大醫院、中研院B肝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不活動性帶原期」的患者肝癌風險相對低,但研究發現,若表面抗原濃度大於100的病患,仍建議要進行抽血等檢查。(圖/記者張乃文攝)

接著要提到的是「不活動性帶原期」,曾岱宗說,這類型的病患理論上肝癌風險都是相對較低,但要如何追蹤是一大考量點。醫師解釋,B型肝炎的患者需要每半年進行一次抽血、超音波的追蹤,但要如何追蹤患者,目前尚未有一致性的做法。

曾岱宗表示,研究發現,當這群患者的肝指數低、病毒量也低時,可使用「表面抗原」這項指標,假設表面抗原的數值小於100、患者的肝癌風險也就真的較低;幾乎相當於一般非B肝、C肝的人。

曾岱宗提到,也會認為,這類病患表面抗原雖然仍是陽性,但肝癌風險低到跟一般族群差不多,因此追蹤可不用如此密集。不過,若是表面抗原濃度大於100的患者,仍會建議,即便屬於不活動性帶原者,還是要進行半年一次的抽血及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癌。

至於要如何區分B型肝炎帶原者為哪一類型。曾岱宗指出,一般用抽血、測病毒量及肝指數,加上此次的新指標,也就是表面抗原的濃度定量,就可以給予較多訊息。

曾岱宗說,B型肝炎的困難點在於,雖然知道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有幫助,但若吃了藥,就需要長期吃,也就是一輩子的狀態;因此,透過區分哪些患者是真正需要長期吃藥,哪些不需要,對病患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目前全台B肝患者人數,曾岱宗提到,1986年開始接種疫苗,而40歲以下的患者幾乎沒有B肝病人;但40歲以上仍有近10%的病患,因此粗估全台目前仍約有近100萬的B肝帶原者。

由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曾岱宗領銜,結合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及肝炎研究團隊主導的 ERADICATE-B 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院士主導的 REVEAL-HBV 2大研究世代長期追蹤資料,為全球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肝癌風險評估與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

2篇論文均由台大醫院高嘉宏教授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楊懷壹副研究員擔任共同通訊作者,此研究成果不僅彰顯台灣在肝病流行病學與長期世代研究上的國際領先地位,也有助於重新定義「部分B型肝炎治癒」(partial HBV cure)與免疫耐受期的臨床管理,更為未來修訂國際治療指引提供重要實證基礎。



相關新聞


好市多「進口碎辣椒片」驗出農藥超標 無印良品魷魚片磷酸鹽過量


好心肝特權疫苗終於平反!許金川憶被傳訊:還好不像柯P回不來


頻被點名下台!邱泰源嘆「名利都沒了」:最近做愈多被罵愈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