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後青少年湧進身心科!情緒風暴3原因

有些青少年可能因為人際關係、情感困擾等,而走入身心科求助,家長不以為意,但醫師提醒,事實可能比想像的嚴重。(示意圖/取自pixabay)
[NOWnews今日新聞] 暑假過後,湧現一批青少年前來身心科就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透露,愈來愈多青少年主動、被動的走進身心科,有些人是人際關係出問題、有些則是不想上學。但青少年特別容易「情緒風暴」的原因,與生理、心理、環境等有關。
有些青少年暑假期間乏人管理,像脫韁野馬般失序,不只頂撞父母甚至以生命威脅,袁瑋提到,常在診間聽到中年父母出現類似的困擾,像是「醫師,我不知道我女兒怎麼了。以前那個愛說愛笑的孩子,現在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我想跟她聊天,她就一臉『你們都不懂我』的表情。我沒有給他壓力啊,怎麼還是這樣?」
另外,有些青少年不想上學、或因為人際關係、情感困擾等,而走入身心科求助。或許有家長認為,「青少年本來就比較叛逆吧?」但袁瑋提醒,事實可能比想像的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提及每6個10至19歲的青少年中,就有1個正在經歷精神心理問題。袁瑋表示,研究顯示,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會像影子一樣跟著孩子一輩子。
袁瑋說,看過太多成年患者因為青少年時期創傷沒有被好好照顧,在職場、婚姻中重複著相同的痛苦模式。相反地,那些在青少年時期就學會面對情緒、尋求協助的孩子,往往展現出驚人的韌性,知道遇到困難時該找誰求助,也更懂得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情緒風暴與3面向有關!醫:家庭、社會變化會影響
面對青少年的情緒風暴,其實可分成3部分理解。袁瑋說明,以生理而言,荷爾蒙像海嘯一樣席捲而來,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被強烈刺激著,但負責冷靜思考、控制情緒的「前額葉」卻還沒發育完成。
心理部分可能是因為忽冷忽熱的同儕關係、身分認同的焦慮,還有想獨立卻又被保護的內心矛盾導致。袁瑋表示,在環境上,家庭內或社會上的變化都會影響到青少年,這個時期開始有許多想法,卻未必能被聽見,這種受到影響卻無力改變的狀況容易引起困惑、無力、挫折等感受。
袁瑋建議,若有身心困擾,除了善用心理諮商所、學校輔導室等,也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前輩討論,而在和家人溝通時,可能需要多給彼此一些耐心。
袁瑋說,家人部分可理解,荷爾蒙與大腦發展的變化會讓孩子顯得矛盾或叛逆,試著從他們的觀點理解,不要急著「教他正確的想法」。
同時,不要害怕專業協助。袁瑋提到,常遇到家人阻礙青少年看身心科,深怕依賴藥物,但小問題不處理可能變成大問題,除了開藥,個別心理或家庭諮商都很有幫助。
袁瑋建議,可透過規律生活、找到支持並設定小目標逐步完成,建立成就感,累積自信和抗壓力。
父母若能成為「安全的避風港」,孩子就更有勇氣去探索、嘗試,遇到困難也敢來求助。
袁瑋說,青少年正處在充滿矛盾與變化的階段。但研究顯示,只要他們能感受到「自在與人相處」、「知道別人對自己的期望」、「對生活有掌控感」,性格就會往正向發展,情緒更平穩、做事更認真負責。父母不需要成為「完美父母」,「夠好的父母」就已經足夠。
相關新聞
3類人帶狀皰疹風險更高!醫:疼痛恐持續數年
江祖平事件「不建議媒體公審」挨批 衛福部澄清原意:尊重表達權
外表看起來不胖!5習慣養成「泡芙人」 醫:吃飽就坐下小心了
最新生活新聞
-
-
帶您探索地方的守護神 「伯公行桃園:客家伯公特展」登場
(51 分鐘前) -
網瘋傳「台灣有盲眼神算師傅」! 受天宮電話接不停澄清了
(1 小時前) -
桃園114年復興區基層座談 張市長:持續完善原鄉發展
(1 小時前) -
「日日好食光」范瑞君、張詩盈詮釋廚房志工的堅韌與溫暖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