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不是單純好動!醫曝迷思

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提到,ADHD的孩子在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可能會受阻。(圖/記者張乃文攝)
[NOWnews今日新聞]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但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會影響腦部的功能。醫師說,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僅約1%,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而在治療上也有許多迷思存在,可是不治療,未來使用酒精、毒品濫用的風險也會增加。
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ADHD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症狀約有78%來自於遺傳。不過,在兒童時期的表現,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提到,像是無法維持專注、弄丟東西、忘記事情、逃避功課作業或是沒在聽人說話等。
青少年時期會有社交技能缺乏、容易與他人衝突或情緒困擾等症狀。
有些家長可能會不解,孩子只是不專心會有什麼樣的困境。李嵩濤說,ADHD的孩子腦中就像有「十個喇叭」大聲播放不同的音樂和頻道,真的沒有辦法專心聽旁邊的人在說什麼。
李嵩濤指出,在小時候的過動和衝動症狀最為明顯,到了青少年會漸漸減少,約有60%的孩子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大多剩下不專注的症狀。

成年ADHD患者工作不專注 醫:衍生風險也會上升
李嵩濤提到,有一位年約30歲的ADHD患者本身職業是警察,工作內容可能與兇殺搶案等有關,可專注處置,但因其他作業太不專心而有職務調動,可是仍出現每次巡邏都還是忘了帶鑰匙等狀況。
個案小時候就曾確診ADHD,只是未持續治療的原因並不清楚;直到工作出現困擾而就醫。接受治療後,病患的情況順利改善,工作情況也變得更好。
李嵩濤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到青春期至成年期、約有7成會合併其他精神科疾病,如25%至30%會有焦慮症、得到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躁鬱症)的風險增加、使用酒精、濫用毒品的風險也增加。
另外,因為不專注,造成交通意外車禍、骨折外傷的風險上升。
治療部分則可能會因為迷思而有所疑慮,李嵩濤指出,像是有些家長會擔心「吃藥是否會上癮」。醫師澄清,臨床上常用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經過處方的劑量並不會造成依賴或成癮。
李嵩濤說,規律治療能改善孩子的專注力與情緒控制,藥物的作用就像「替孩子的大腦戴上一副眼鏡」,幫助他們把外界訊息看得更清楚、更有條理,可以讓孩子把專注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8至9成,若再搭配行為治療,效果更佳,能顯著提升孩子的學習與生活品質。
除了藥物,家長的角色也至關重要,李嵩濤建議,可透過正向讚美等親職教育的方式,累積正向經驗,同時也需要學校和社會的資源,破除「長大就會好」或「只是教養問題」的迷思,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相關新聞
加熱菸「2方式」購買都觸法!國健署長:國外沒賣相同品項
不菸不酒!她長3公分惡性腫瘤 「曾罹肺結核」飆200倍風險
翹腳「右腿牽痛」、冒胸悶!中醫揭1病警訊:常常檢查找不到原因
最新生活新聞
-
-
白河榮家照護品質深獲肯定 落實醫養合一
(2 小時前) -
《不可能的任務 因愛成真》音樂會 沉浸式體驗走進愛奇兒家庭的生命故事
(2 小時前) -
屏東榮家住民財物管理內部稽核 杜絕不法強化作業機制
(2 小時前) -
2025/11/03 空氣品質說明(22:00)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