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子超人受傷破500起 玻璃刺穿厚底鞋

花蓮慈濟醫院團隊指出,這幾天已在災區完成破500例的外科手術,提醒救災人員注意安全,也別忽視自身身體。(圖/取自花蓮慈濟醫院臉書)
[NOWnews今日新聞]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自願性前往協助救災的「鏟子超人」們湧入花蓮協助災後清理。不過花蓮慈濟醫院團隊指出,這幾天已在災區完成破500例的外科手術,提醒救災人員注意安全,也別忽視自身身體。
自樺加沙風災過後首日(9月24日),花蓮慈濟醫院團隊進駐花蓮縣光復鄉災區,到29日已經是設置醫療站的第六天,從一個醫療站增加到現在三個醫療站與一個機動巡迴醫療隊,統計至9月28日(周日)診治人次達1224人。隨著重建進度發展,醫療需求也從原本內科為主,轉成外科需求增多,在目前診治的1224人中,包含了花蓮慈院醫療隊在災區現場完成的502例清創、縫合等外傷手術。
花蓮慈濟醫院表示,花蓮慈院醫療站設置首日(09/24)診治的全部都是內科問題,特別是有許多必須每天規律服藥的慢性病鄉親,家裡的藥物都被大水沖走,但在災區進入清理復原的階段後,開始出現清理家園過程中受傷的傷患,外科診治人數也從第一天的零人、第二天40人、第三天94人、第四天142人,再到第五天的206人(09/28單日共368位病人)。
災後復原與重建需要時間,在這個長期陪伴的過程,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我們要做對的事,還要把事情做對,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醫療支援不能中斷。林欣榮除了感恩全院同仁的發心,輪班進駐災區,設置了3個醫療站與1個巡迴醫療段,同時感謝包含花蓮縣衛生局、各醫療院所、醫藥醫材廠商、各團體及個人志工,還有慈濟基金會、慈濟志工等多個貴人協助,讓花蓮慈院團隊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在災區為鄉親、救災人員,提供急需的醫療協助。
花蓮慈濟醫院提到,清理過程中,厚重的淤泥裡什麼東西都可能會有,釘子、鐵片、樹枝或者碎玻璃,都可能對救災人員與鄉親造成傷害。有的民眾被攙扶到醫療站坐下後抬起腳,醫護團隊就看到一大塊玻璃刺穿民眾穿著的厚底防滑鞋,隔著鞋子還是可以看到傷口滲出血液,花蓮慈院骨科醫師劉冠麟先仔細移除傷患的鞋襪與刺傷腳底的玻璃,確認傷口狀況後,迅速為傷患完成縫合。
花蓮慈濟醫院指出,這幾天花蓮慈院醫療隊在災區現場完成了超過500例的外科手術,類似這樣的外科手術,光有專科醫護人力還不夠,還要麻醉、消炎等藥物,縫合手術的器械,傷口的敷料,以及破傷風疫苗,所以,花蓮慈院團隊必須隨時補充各醫療站的醫材,如何準備及補充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花蓮慈院藥學部主任劉采艷表示,有些藥物需要特定的保存方式,例如破傷風疫苗就必須保存在攝氏2-8度的環境內,還要避免陽光直射,因此每個醫療站的備料數量估算很需要經驗,還要準備好行動冰箱,並且隨時監測溫度變化,才可以保證疫苗的功效。
除了西醫內外科之外,花蓮慈院醫療站也整合了中醫科。29日上午,在原有的三個醫療站之外,花蓮慈院中醫部與花蓮縣中醫師公會,在副院長何宗融及名譽理事長黃輝榮帶領中醫團隊,為特搜隊及救災人員加開醫療區。何宗融表示,救災人員連日投入第一線搶救,在連續三至四天的高強度任務後,很容易會出現風寒感受與肌肉酸痛等症狀。中醫觀點認為,長時間在戶外風吹日曬、汗出當風,容易使「風寒濕邪」入侵,加上肌肉疲勞,便會導致痠痛加劇。若未及時調養,恐影響後續救災效率與身體健康。
何宗融說,有很多救災人員都想著把醫療資源留給鄉親,就忽略了自己的身體,所以,中醫團隊為救災人員加開醫療區,提供針灸、推拿及藥物調理,協助救災人員舒緩不適、補充體力。同時提醒救災人員,任務之餘務必注意保暖、多補充水分與適度伸展,才能持續守護鄉親的健康與安全。
相關新聞
鏟子超人注意!官方志工群一掃即加 7大守則要遵守
鏟子超人奔光復!台鐵今加開9班車 一句話暖哭1.3萬人
義煮團白飯車遭攔!缺1萬多個便當怒轟:沒飯吃找花蓮縣政府
最新生活新聞
-
-
高雄車站「拚場」中秋音樂會 展現多元藝術
(38 分鐘前) -
高師大攜手跨校產業合作 啟動南臺灣智慧城市AI人才培育聯盟
(41 分鐘前) -
EVOASIS AC充電樁全新上市:價格最實在,功能更強大,家用商用一次到位
(42 分鐘前) -
陳千浩攜手農村酒莊 推出《淬》黑砂糖燒酎榮獲烈酒界奧斯卡金牌
(4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