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1° / 27° )
氣象
2025-10-08 | 今日新聞

名家論壇》吳崑玉/救災不只需要各種超人

名家論壇》吳崑玉/救災不只需要各種超人
全台民眾湧入花蓮光復鄉擔任「鏟子超人」協助災民清淤。(圖/擷取自傅崐萁臉書)

[NOWnews今日新聞] 花蓮光復受災已過兩週,我們看到各種縣府的失能,14天過去,連災民名冊都掌握不確實,發慰問金都能惹出爭議。看到中央派季將軍進駐前進協調所後,實質接管災區恢復秩序,卻也看到他也有使不上力的地方,因為畢竟依照法令,縣長才是救災的指揮官,他只能「協調」。更看到無數的「鏟子超人」、「水電超人」、「挖土機超人」湧進災區協助清理,甚至有人因傷過世,但過程中卻仍有分配不均、停工待清淤泥垃圾、缺機缺料等問題產生。這些事在在顯示,我們需要吸取這次災變教訓,重新檢討整個防救災體系的運作流程,包括法令與權責的修正,以免再次面臨相同的困境。

首先是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問題。依災防法第12條:「於災害發生或有發生之虞時,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首長應視災害規模成立災害應變中心,並擔任指揮官。」並成立前進指揮所,指揮官就是地方縣市首長。第13條:「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得視災情研判情況或聯繫需要,於地方災害應變中心或適當地點成立前進協調所,整合救災資源,協助地方政府執行救災事宜。」只有在「災害區域涉及海域、跨越二以上直轄市、縣(市)行政區,或災情重大且直轄市、縣(市)政府無法因應時之協調及處理。」時,中央才會依第3條第2項第五款接手主管。

所以,傅大立委拍桌大罵行政院長時,可能根本沒有搞清楚災防法的權責,防救災的權責主管單位就是縣市政府,不是中央。除非縣市政府首長承認自己無力處理災變,將指揮權讓予中央接管,否則中央只能協調協助,從季將軍下場協助調度到陳金德成立一站式復原窗口,中央已在法令範圍內盡最大努力進行救災。這次救災前七天的一團混亂,權責不在中央,而在於整個災防法設計時根本沒有想到,會遇上這麼廢的地方政府首長,不但14天來,連災民名冊都做不確實,還擋車、擋便當、擋醫療團,啥事一推二五六,一問三不知。如果是面對戰爭狀況或更嚴重災變,再遇上這種廢物縣府或故意搗亂的地方政府,請問中央要如何處置?

講個笑話,前兩天吃飯遇上本籍花蓮的朋友,大罵傅氏夫妻之外,還連出金句點評他倆:「傅氏夫妻災後至今只做三件事:罵人、卸責、死要錢。」「麻煩事全推給中央,有好處全歸自己。」「咱花蓮沒有啥縣長叫徐榛蔚,咱只有一個叫作"徐真"的"偽"縣長。」再問一遍,如再遇上此種中央地方嚴重扞格的情況,中央要怎麼辦?如何依法接管災區?

也就是說,災防法非修不可,人民不會,也搞不懂這些法令與權責上的衝突,只會氣憤與質疑政府為何無力解決我們面對的困境?2010年馬政府修災防法時,有意將救災權責全推給地方,以避免中央再遭到88水災時那種鋪天蓋地的指責,但此舉完全忽略了地方政府救災能力,也沒想到會有地方首長如此之廢?如此之惡?面對大規模災變,中央政府必須有明確法源,必要時直接跨過地方政府直接指揮調度,否則很容易發生「腳麻去了」的狀況。你地方政府做不出災民名冊,軍方或中央便調其他縣市的人來做好清點、安置等基本工作,搞鬼搗蛋的地方政治人物通通一邊涼快去,如此才能保障救災工作有效率的推進。

問題來了,一如李鴻源等人所言,我國救災體系整體設計,就是個半調子的系統,重點在撇清責任,不是有效運作。在中央,咱們行政院沒有專責的救災專業編組,只有會報型式的「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到了地方,災防業務多為各單位的兼辦業務,沒有人專責處理,而承辦人經常會調動或離職,然後就沒有人懂得怎麼做了。有天我與防災專家單信瑜老師同台,便問他,為啥9/17日花蓮縣政府的撤離會議,最後決定主政單位是農業處?而不是最懂撤離的消防、警察、或民政相關單位?農業處懂啥撤離機制啊?他答,因為堰塞湖在中央是農業部管的,所以地方對口就是農業處,這是法令制度管轄問題。這種分工而不合作,兼辦而不專責的制度設計,正是整個防救災經常一團混亂的主因。所以,我是贊成中央成立「災防總署」的,地方政府也應設立相應的專責單位與專業人員,以一條鞭的實施災害預防與救援復原。如果覺得浪費人力物力,那至少應把專業救災人員配置到行政院的中辦、南辦、東辦等單位裡,平日協調搞清各地方政府人員與機具等救災能量,戰時則實質接手指揮調度,類似美國飛馬(FEMA)各區協調官,首長仍是指揮官,但參謀作業請讓專業的來。

問題又來了,面對大量志工與善心人士的人力物力湧入,中央與地方政府顯然都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與運作機制,於是不免出現一團混亂的狀況。衛福部堅持,只有領取並登記為合格志工的人,才應被列入志工運作的機制,這又是一種昧於現實的官僚思維。說實話,從九二一開始,台灣人的愛心與互助就從沒少過,而且現實上志工有時做得比軍方還好。八八水災時,山塌路斷,軍方的悍馬車太大,根本進不去災區,進出災區運人運物資的是志願前往的越野吉普車隊。這次除了鏟子超人,發揮更大功能的,是操作怪手與小山貓的機具超人,與現在仍在災區協助復水復電的水電超人。政府不能再以農業時代的思維,來看待工業時代的災區復原,光靠軍方或大量人力,其實是缺乏效率的,善用機具與資訊,疏導大量志工,在合適的時間到達需要的地點,進行合適的工作,才是指揮體系需要思考的事。就拿裝沙包這事來說,那個站在土堆上大罵裝沙包的人並沒有錯,用怪手填太空包或HESCO,效率遠比一堆人裝沙包好。家戶配備擋水板以防50公分以下輕度淹水也沒有錯,70公分面寬,約5~6片就能擋住一戶透天厝正面,而且一片蝦皮才賣250,本土產的約500。問題是,那個「偽縣長」連這點錢都要中央出,買10萬片也不過5千萬,這點錢,財劃法多拿了161億的花蓮縣政府出不起嗎?

但要疏導上萬名志工湧入災區,並且人人分配到適當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除了吃喝拉撒睡等民生基本問題外,更重要的是災區情報蒐集與彙整,有了這些確實資料,才能算出那些區域需要多少機具與人力?如此才能有效募集與分配。其次就是「工法」。我寫過也講過很多次,工法很重要,工法決定了所有機具與人力的配置。舉例來說,腳踝以下的淤泥可以用人力鏟,側溝必須搭配長柄杓下去挖,各縣市清潔隊最清楚。腳踝以上淤泥就需要小山貓,膝蓋以上可能就要用到怪手。而且透天厝才能進小山貓,門寬小於1米5的房子,小山貓也進不去,只能靠人力或更小的遙控無人鏟土機才能進去。清出來的土石堆在路邊,必須有兩台怪手搭配七、八台砂石車,才能保證持續清運。這些技術問題與工法結合搞清楚後,才能算出來現在需要多少機具?什麼類型?進場後如何分配?如何運作?這是一套需要完整調查、規劃、指揮調度的參謀作業,考驗的是指揮系統的指通情管(C4I)能力,以及吃喝拉撒睡加油料、維修、運輸等後勤支援能力。

這些恐怕不是軍方所能完全掌握與理解的事務,但軍方與政府必須理解與運作。所謂「韌性社會」,靠的不是一人一把鏟子,而是集結社會上能夠動員的人力物力,最有效率的完成任務。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對技術工具與工法的瞭解,還需要平日的盤點與聯繫,搞清楚有多少能量可以動用?以及最快速的掌握災區情報,包括多少人?多少戶?面積多大?體量多少?這不是全民動員署,和行政院災防辦該做的業務嗎?

再其次就是災區情報與需求發佈。季將軍已在現有資源與條件下,做了相當不錯的安排,例如先進場清空道路,完成家戶清淤,再發佈需要鏟側溝,與對水電、木工等專業志工的需求。但軍方專業程度與災區混亂程度,並不足以預先估算物料需求,於是需要持續的補給窗口。行政院已與若干在網上持續發佈災區需求的資訊團隊合作,力求即時發佈災區各種需求的訊息,從便當、人力、到機具、物料都包含在內,但這個系統的建置沒有那麼容易,還需要點時間。不過,這是個很值得推動的平台,可以運用在往後的各種災變中。前提是,災區情報需要即時回報與登錄更新,而界面最好能分層分類統計數量,並且圖像化,以便沒專業的俗人們一眼就看得懂。如果有這種系統或APP存在,再加上志工報名登記系統,指揮官就能精確發佈:「現在災區需要1千台小山貓,100台怪手,800輛砂石車。下週需要2千名水電工,1萬名鏟子超人,已備好3千支長柄杓…,志願者請先上網登記。」如此,才能事前控制志工數量,現場有效調度人力,分階段有序的使用專業人力,讓大家的愛心不會落空,並減少爭議與抱怨。

最後要說的是,這幾天河道上刷滿了那位帥軍人給小女孩戴帽子的畫面,那是無比感人的軍民互動,與台灣人愛心與互助精神的展現,而且這只是許多感人畫面之一。台灣從來不缺愛心與互助精神,國軍與鏟子超人們的努力,剛好與「偽縣長」夫婦及其團隊的爛泥扶不上牆,形成鮮明對比,我們與他們,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遑論一個國家。政治圈很愛分辨敵我,很愛宣揚地域主義,很愛切割自己人與不是自己人,自己家人才有愛,對其他人就只有恨。但是,這些溫暖的畫面告訴我們,有溫暖的地方就是家,有溫暖的地方才是家。願意在困難時捲起袖子來幫你的,就是你的家人。因此,我們,尤其是政府,更要有效使用這些愛心,讓大家的互相幫助,看見成果,那比多少宣傳,多少指責,多少演講,都更能團結社會,鼓勵社會的正向發展。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單厚之/國民黨主席才是國民黨最大的問題


名家論壇》吳崑玉/蔥哥的新版《羅織經》


名家論壇》賈程年/比天災還致命的人禍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