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1° / 19° )
氣象
2025-11-24 | 今日新聞

醫揭研究:「亮光入睡」糖尿病風險飆67%

醫揭研究:「亮光入睡」糖尿病風險飆67%
有研究發現,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67%。(示意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天氣轉涼後,許多人會喜歡在洗完澡劑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不知不覺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累積身體風險。有研究發現,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67%。

新竹初日診所院長魏士航表示,一項刊登於《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的研究中,由英國生物樣本庫蒐集近8.5萬名受試者、追蹤長達近8年。研究團隊以光感測器記錄受試者夜間光線暴露量,結果發現,夜間暴露於光線越多,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越高。

研究指出,若與在完全黑暗環境下睡眠的人相比,暴露在最亮光線環境的族群,風險更是整整高出整整 67% 。

魏士航說明,夜晚的「人造光」,包含手機、平板、電視螢幕光及室內照明與路燈光污染等,會干擾體內的生理時鐘,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讓身體無法進入休息狀態,進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糖代謝。

如果又習慣晚睡或睡眠時間不固定,身體長期在半休息、半清醒的代謝狀態中運作,糖尿病風險自然提高。

夜間光線干擾成隱藏破口 醫:節奏打亂恐影響白天精神和食慾

魏士航提醒,許多人以為控制飲食與運動就能穩定血糖,但夜間光線干擾也是「隱藏的破口」,當身體的晝夜節律被打亂,不僅會睡不好,還會影響白天精神與食慾,讓人更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導致體重上升與代謝惡化。

良好的睡眠與環境光線管理,應與飲食和運動並重,才能真正維持血糖穩定。魏士航建議,可從4個方向調整:

營造適合的睡眠環境
保持臥室黑暗,必要時使用遮光窗簾或眼罩,並確保室溫舒適,有助於褪黑激素正常分泌與深層睡眠。

控管電子產品使用時機
睡前一小時盡量遠離手機、平板或電腦等螢幕,減少藍光暴露。若無法避免,可開啟夜間模式或使用藍光濾鏡眼鏡,以降低對大腦的刺激與對入睡的干擾。

提升白天的光照與活動量
白天多接觸自然光、保持規律運動,除了能幫助生理時鐘「重新校準」,也可促進能量代謝,有助改善夜間睡眠品質。

調整飲食節奏與內容
白天攝取足夠蔬菜與蛋白質,避免高油、高糖、高脂食物,穩定血糖曲線。睡前2至3小時不進食,減少夜間代謝負擔。

魏士航說,當燈光暗下,身體的修復才真正開始。若在改善飲食與作息後,仍持續出現入睡困難、晨起口渴、疲倦或體重上升的情況,就建議進一步到醫療院所進行代謝檢查。



相關新聞


化粧品驗出蘇丹紅「鎖定12業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結果明出爐


女性心臟病更難察覺!醫示警「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略


國內化粧品驗致癌蘇丹紅!醫示警唇部產品 宣稱純天然留意2問題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