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市壯大、稅收流失 加熱菸卡審兩年引發制度反思
加熱菸上市審查歷經兩年仍遲未通過,引發社會廣泛質疑。近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於國際期刊《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發表我國首篇針對加熱菸氣霧化學成分的本土研究,證實加熱菸在多項關鍵有害物質釋放量上顯著低於傳統紙菸,使得國內對加熱菸行政審查程序的爭議再度升溫。
立委質疑審查門檻過高 制度恐遭少數人操控
立法委員陳瑩日前在立法院質詢中指出,國健署訂定之「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要求審查會須有三分之二出席,且三分之二同意方可通過,與內政部公布之「會議規範」第五十六條中所採多數決原則明顯不符。陳瑩強調,這樣的高門檻讓審查結果易受少數人操控,導致政策遲滯,影響整體公共衛生管理。
她並指出,根據該辦法宗旨,審查標準應以「健康風險未高於國內已販售之紙菸」為準,然而國健署卻自訂高於法規要求之門檻,實屬行政凌駕專業,造成目前走私猖獗、稅收流失的亂象。
回顧行政法規定,絕大多數衛福部審議委員會皆採取過半數決議原則,甚至管制藥品品項審查亦不需「特別決議」。唯獨針對加熱菸設定如此高標準,不僅違背行政中立與平等原則,更讓科學淪為政治運作下的犧牲品。
圖說:菸害防制法修正上路後,依法納管的加熱菸卻卡關審查超過兩年,有在職研究生投書媒體,認為已有專業的研究報告上了國際期刊,但政府的審查制度卻已經嚴重失控,造成法令的延宕和人民權益的損失,又該由誰來負起責任呢?(圖片來源:翻攝自立法院國會頻道)
本土研究以及國際研究佐證 加熱菸排放物低於紙菸
根據陽明交通大學最新研究,加熱菸透過「加熱」而非「燃燒」方式釋放尼古丁及氣霧,明顯降低因高溫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該研究運用先進化學分析技術,發現加熱菸在多項毒性指標上釋放量低於紙菸逾九成,並與美國FDA、德國BfR及日本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等機構的研究成果一致,為替代性菸品提供關鍵風險評估依據。
制度設計失衡 引爆政策執行瓶頸
距離菸害防制法完成修法已逾兩年,至今仍無任何加熱菸產品通過上市審查。使用者轉向水貨、走私市場日益活絡,導致國庫稅收損失,市場秩序混亂。媒體社論亦指出,國健署針對加熱菸訂定的「特別決議」門檻與多數衛福部委員會所採的過半數原則相異,形同制度歧視,亦違反行政平等原則。
有立院人士私下透露,立法院已明確授權國健署建立上市機制,而非再次審定產品合法性。如今國健署以行政程序為名設限,等同架空立法精神,不僅使合法市場遲遲無法建立,亦連帶衝擊台灣菸酒公司營收。
專家呼籲行政回歸專業 勿讓黑市擴張成災
專家呼籲,面對國內外研究證據充足,行政部門應儘速檢討不合理審查門檻,避免制度性延誤成為公共健康政策的絆腳石。若政府繼續漠視民意與需求,恐引發更大社會反彈,影響國人健康與政策公信力。
最新生活新聞
-
-
基隆榮服處辦就學就業職訓服務工作說明會
(21 分鐘前) -
元大金控出席「2025 ETtoday斥詐風雲論壇」宣示防詐決心
(42 分鐘前) -
五月天送愛到苗縣 捐贈復康巴士Q版圖像曝善舉
(44 分鐘前) -
竹縣芎林鄉公所廉政列車校園說故事 寓教於樂宣揚誠信扎根廉潔教育
(4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