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今年頻試射 SLBM戰略威嚇升級引關注
北韓再度完成由潛艦發射飛彈的測試,儘管屬於短程飛彈,不過仍舊為東北亞局勢帶來更多變數。
潛艦發射飛彈的構想,起源於二次大戰末期的納粹德國。但最早付諸實現則是在冷戰高峰的1955年,前蘇聯首度以改裝的611型潛艦,從水面下發射飛毛腿飛彈;急起直追的美國,到1960年代才有第一種SLBM,命名為「北極星」。
在核彈技術也突飛猛進的情況下,美國、前蘇聯到現在的俄羅斯,SLBM都是所謂「核武鐵三角」不可或缺的一環。
進度稍微落後的英法,在1960年代後半先後成為SLBM俱樂部成員;中國則到了1980年代,才開始有可以發射彈道飛彈的潛艦。
它和陸地發射飛彈最大的不同,在於飛彈必須先離開潛艦船身和水面,才能點燃火箭引擎,這種技術被稱為「冷射」。潛艦人員要以高壓氣體灌入封閉的飛彈艙,同時打開外部的艙門,等飛彈艙壓力達到一定程度,飛彈就會彈離船身,然後跳出水面,經過事先算好的秒數後,火箭引擎自動點燃,這時的飛彈就和陸地發射的一樣,依照導引程序飛向目標。
陸地或水面發射的飛彈無論大小,也有採取冷射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在發射平台上點燃引擎,藉此保護人員與設備安全,北韓在幾年前就藉著飛彈試射,顯示已經掌握了冷射的關鍵技術。
由於潛艦船身大小的限制,SLBM的體型也比陸地發射的飛彈小一些,當然射程也就較短。美國的三叉戟飛彈射程號稱1萬2000公里,已經是最遠的紀錄;俄羅斯的「布拉瓦」、法國的M51、中國的巨浪二型,射程從7000多到1萬公里以內。
北韓的北極星飛彈,射程估計不到1000公里,表面上看來遜色很多,但如果能有效縮小核彈頭,安裝在飛彈上,配合潛艦的隱密特性,對日韓等周邊國家,仍舊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戰略威嚇,成為談判時的重要籌碼。
最新生活新聞
-
-
中華職棒重返台東首戰 兄弟11局延長賽再見轟 饒慶鈴全程觀賽力挺棒球!
(12 分鐘前) -
美中印基建帶動散裝航運需求 裕民正面看待後市
(24 分鐘前) -
在統一超商買15元飲料 幸運兒抱走統一發票千萬大獎
(24 分鐘前) -
外國人買賣取得及繼承台南不動產 第1季日本居冠
(2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