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6° / 14° )
氣象
2023-03-22 | 重新思考

揭開生物可分解塑膠背後的問題!

揭開生物可分解塑膠背後的問題!

就跟你說了生物可分解在台灣還不能分解嘛~(not 繞口令)
二月初環保署預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正式將PLA認定為塑膠免洗餐具。這個PLA就是俗稱的生物可分解塑膠。最開始出現的本意良善,是當時大家為了解救海龜鼻孔的一次性塑膠,所誕生的替代材質之一,但為什麼會落到被禁用的命運?有幾個主要原因⋯⋯

沒說清楚的生物可分解

PLA雖然具備所謂的生物可分解特性,卻沒告訴你,它要在特定的溫度、濕度等條件控制下才會分解。換言之,PLA在自然環境中,同樣難以分解,失去生物可分解的本意。

減塑但沒有配套措施

依照法規,有回收標誌的PLA容器在丟棄時屬於應回收項目,但在國內目前缺乏工業化堆肥或回收系統,以致這類型製品,最後還是只能送去焚化爐燒毀。此外,PLA還和塑膠長得很相似,容易造成後端分類混淆,讓原本可利用的資源品質下降。

你可能覺得PLA還好吧,不常見啊?其實PLA早就常用於生活,除了用餐的餐具、超市生鮮托盤,隨手買個雞蛋,外盒也不乏出現PLA。今年8月1日將實施的限塑政策,便是把限用範圍明確擴及至PLA材質。之後公部門、學校、量販店、便利商店、連鎖速食業等都會是管制對象。

過去政府為了減塑,將PLA定位為鼓勵使用PLA,讓不少業者採用PLA替代。這次禁用政策,將會是塑膠製品驗明正身的第一步!當我們理性了解材質組成,認清它的回收價值,在未來的消費中,才能做出對環境更友善的選擇

減塑就是環保嗎?來這裡複習>>https://rethinktw.cc/zPdae

支持RE-THINK推動環境教育>>https://rethinktw.cc/VwcfH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