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1° / 20° )
氣象
2021-04-22 | ShareLife

房價?薪水?台灣的低生育率到底和誰有關係?

房價?薪水?台灣的低生育率到底和誰有關係?
女性不結婚也有人說話、結婚後也有人有意見、結婚只生一個也有人有意見、結婚後不生也有人有意見,在結婚生孩子這個議題上,男性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最近美國CIA調查全世界各地的生育率,台灣不出意外的成為全世界最後一名,台灣女性平均生下1.07個孩子,其他也同樣生育率低迷的地方都也都是我們鄰近的亞洲國家或地區像是香港、澳門、新加坡與南韓也大多是生下1.22個孩子,尤其是到了去年,台灣出生率首次低於死亡率,當然,這導致國家慢慢失去人力和競爭力邁向高齡化,當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青壯年卻越來越少,負擔只會更重,這樣低出生率影響的層面之大,絕對是台灣的國安危機。

況且少子化也不是今年才發生,而是將近10年來,出生率都在往下掉,只是這樣的調查一出現,少子化和低生育率的問題又在網路上掀起了論戰,大家的論點有高房價大家都買不起房,也有人認為是薪水或是工作環境制度上出了問題,顯示了經濟壓力是一項大因素,沒錢、沒車、沒房連自己都快養不起的生活,想到光是一個孩子的奶粉尿布錢還有近20多年的教育費就退卻,怎麼還有餘力再養另一個生命,導致許多人晚婚不敢生小孩。

房價?薪水?台灣的低生育率到底和誰有關係?

於是在近十幾年來,政府能做的都是盡可能的穩定房價、提高基本薪資,還有在托育制度上做出更多改善,男女雙方都可以錯開請2年的育嬰假、設立公托、公幼減少幼兒園的負擔,但其實就算這些物質、制度逐漸改善,成效仍然不佳,或許影響大眾逐漸不生孩子的原因不只這些。

房價?薪水?台灣的低生育率到底和誰有關係?

當然,有些人總會說以前社會就算日子過得辛苦,還是一樣生了需多孩子,但他們的觀念只停留在能夠養得起孩子就好,也鮮少注意到那時候女性生育受的痛苦和委屈,但現在女性意識的抬頭,讓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更期望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也明白照顧孩子的責任很大期望可以提供孩子不只是物質充足的生活,還要顧及教育和豐富孩子心靈的健康、關注他的行為、矯正他不好的習慣,考慮到現在所處的環境並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時,不希望自己稀里糊塗的就生。

那麼對於有經濟能力但不想生的人,多半是因為亞洲傳統觀念對女性而言,仍然不夠友善,女性在結婚生子後,需要犧牲的通常比男生要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CIA的調查中生育率倒數的國家都是亞洲國家。不少女性會擔心生育時身材變形還有各種不適,像是在備孕、懷孕還有坐月子時身體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孕吐、脹氣、腰酸、孕期痔瘡、掉頭髮、恥骨痛、漏尿等副作用對女性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還有被社會眼光及長輩們逼著遵守許多習俗跟禁忌,生下來後坐月子費用、照顧孩子的保母費等問題也讓許多人開始與另一半吵架、意見分歧,在孩子生下來後一連串的教養問題與婆家人的相處磨合,小孩子生病、半夜哭鬧誰要起床照顧這些責任都會怪到媽媽的頭上,也因此許多人想想就覺得厭煩。關於產假,台灣可以請8周,大部分國家可以請到10 周,挪威甚至可以請到56周,但是許多人會擔心自己請了產假會影響到工作進度、加重同事負擔,也因此有許多人工作到生產前一天,相比之下紐西蘭的女總理阿爾登在任內與她的伴侶生下孩子,當然有反對黨批評她這樣根本不在乎國家大事,但她仍然請了6周育嬰假,畢竟這是這個國家賦予他的權力,沒有任何一位女性會因為工作而沒有時間生育孩子。

但是男性在少子化的問題裡倒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為什麼從以前到現在許多人都把生孩子的問題丟到女性身上呢?
台灣從來不缺歧視女性的言論,一邊將不生小孩的錯都推到女性身上,認為少子化都是因為台灣女性只想要享受,生活過得太好,一邊罵自己的同事懷孕不能負擔太多工作或請了產假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如果為了小孩將工作辭職也要罵為什麼要伸手向丈夫要錢,不是說要性別平等嗎?怎麼不自己去賺錢?認為台灣女權氾濫有這麼多福利還會不知足。

在婚姻中、在職場與親子之間的抉擇,考慮的原因真的很多,如果只是將物質的條件連結到生育問題還太過單一,但是在物質上、制度上的改善,讓「想生」、「已經生」的人,照顧起孩子更輕鬆。減輕壓力的確是方法之一,在其他方面像是性別平等觀念、親職友善、家庭關係的改善也是我們該努力的方向。

房價?薪水?台灣的低生育率到底和誰有關係?

延伸閱讀//該不該生小孩呢?從《產後調理院》看出母親的偉大
延伸閱讀//身為小孩,我們對父母付出到什麼程度才算足夠

圖片來源:unsplash
若分享內容有侵害您的圖片版權,請來信留言告知,我們會及時加上版權信息,若是您反對使用,本著對版權人尊重的原則,會儘速移除相關內容。聯絡信箱:service@sharelife.tw 原文在此│更多資訊請至「女人瘋 iwoman.sharelife.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