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4-09-25 | TCnews慈善新聞網

慈大老師研究文化與說服在疫苗接種上的角色


慈大老師研究文化與說服在疫苗接種上的角色


於2019年底出現的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迅速地在全球擴散,截至2021年5月為止,感染超過1.76億人,造成超過380萬人死亡。在這之前,如果有人說,會有這樣一個病毒造成全球幾億人出不了門、學校全部改線上上課,大家應該都會覺得不可能吧!


但是,它就是發生了,而且現在還有許多專家認為,COVID-19可能會像流感一樣與我們共存,這也就意味著接種疫苗變得很重要,因為要達到群體免疫,一定要有相當比例的人口接種才能達成,而以當時台灣只有少數的感染案例來說,這個比例還要更高些。


但是,隨著不同種類的疫苗(次蛋白、腺病毒載體、mRNA)問世,對這些疫苗心存疑慮者不少;另外,長期的疫情也導致「防疫疲勞」的出現,加上台灣對疫情的控制相對較好,從沒有大規模的疫情爆發,造成在台灣只有40%的人擔心會感染COVID-19,卻有63.5%的民眾認為疫情並不嚴重。


在2021年疫苗剛進入台灣時,民眾對疫苗的接受度很低。面對即將過期的疫苗,政府不斷地宣導接種疫苗對防疫的重要性,但是接種率仍然沒有起色。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民眾接種疫苗的意願呢?慈濟大學傳播學系的鄭嫥嫥老師,針對這個議題進行了一項研究。



慈大老師研究文化與說服在疫苗接種上的角色


鄭嫥嫥老師針對台灣民眾的文化價值觀找出三種不同的對策,分別是(1) 針對集體主義者應採用道德訴求,(2) 對於高度不確定性迴避、陽剛性、長期取向的人應該採用恐懼訴求,(3) 權力距大的民眾則應該採用懲罰及獎勵訴求。也就是說,


對於集體主義傾向高的民眾,通常可以用「保護家人與社區」這類的道德訴訴求來提高疫苗接種意願;


對於不確定性迴避、陽剛性、長期取向等傾向較高的民眾,則可以用COVID-19的嚴重性及其後果(比方說致死率高)來切入,提高疫苗接種意願;


對於權力階級的接受度較高的民眾,則可以罰款或發放贈品(禮物卡或禮物)來提升接種意願。


鄭老師使用了三個量表來進行研究,分別是「個人文化價值觀量表」、「說服訴求量表」、「疫苗接種意願量表」。她在2021年時,在網路上進行問卷調查,共有458名成年台灣公民參與。其中男性佔34.7%,女性佔65.3%,平均年齡為43.47歲,年齡範圍則從18-80歲。


慈大鄭嫥嫥老師的研究發現,道德訴求是最有效的說服策略,其次是恐懼訴求。懲罰與獎勵雖然也有一定效果,但相對較弱。這是因為,根據過去的研究發現,以及針對受試的458名台灣民眾的文化價值觀分析,台灣是集體主義、避免不確定性與長期傾向較高,權力距離較低的社會。研究也發現,在設計疫苗接種宣傳策略時,應該根據不同文化價值觀的人群採取不同的說服方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慈大老師研究文化與說服在疫苗接種上的角色


參考文獻:檢視說服訴求對個人文化價值觀與 COVID-19 疫苗接種意願的中介關係Cheng, C-C., 17 2月 2024, 於: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 57, p. 138


撰文/葉綠舒,攝影/慈濟大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