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農村體驗課程 學生深入部落協助災後重建
慈濟大學邱奕儒老師帶領學生參加「創意農村大作戰」農村體驗課程,其中因為風災過後,萬榮紅葉部落受災,同學更是參與災後整理工作,幫助部落長者恢復生活,邱奕儒老師表示,這樣的過程,讓同學深刻體認到農村面臨的各種挑戰,期待學生將透過設計思考的步驟,持續進行創新設計來解決部落所面臨的問題。
農村體驗各站學習
活動的第一站是花蓮縣蔬菜運銷合作社。學生們透過實地參觀,了解蔬菜從農地到消費者手中的整個過程。他們觀察到拍賣員如何以快速且技巧性的喊價來進行拍賣,這項工作雖不為大眾所熟知,卻是保障市場公平的重要角色,讓學生們了解到農產品流通中的挑戰與小農的困境。
接著,學生們來到稻寶地幸福農的謝景貴師伯家。多年來參與國際災害救助工作的阿貴師伯分享了如何運用綠能和防災設備應對氣候變遷的經驗,並介紹了友善農業和小農種碳的實踐方法。學生們也親身參與慈善稻米包裝,體會到農業在社會價值方面的重要性。
在明淳有機農場,學生們學習有機蔬菜的種植技術,並親手種植馬鈴薯。透過實際操作,他們感受到有機農法的細緻管理和對土地的尊重,從而理解到農業與環境共生的理念。
月眉橋生態農場則是學生們了解有機黃豆和黑豆種植的地方。學生們親自參與挑豆工作,深入了解有機農業的質量管理,以及在種植與收成中所需的嚴謹態度。
在紅葉福利雞蛋合作社,學生們見證了適合長者參與的養雞工作,並協助整理雞舍、撿拾雞蛋與包裝。這些經驗讓學生們體會到部落長者的努力及他們在部落中的價值,農業不僅是生產,還是社區生活和長者尊嚴的體現。
最後,學生們來到織羅部落的米86團隊與Pinanaman教室,了解部落如何透過產業發展,結合長期照護與幼兒教育,推動阿美族母語的傳承。學生們還種植了大葉田香,這種阿美族製作酒麴所需的香草植物,並學習製作阿美族傳統的情人袋配件,從中認識到族群文化的珍貴性與重要性。
全母語學校與文化傳承
「Pinanaman教室」是阿美族的全母語學校,由玉里和織羅部落的家長共同組成,旨在透過母語教育維持文化的世代傳承。邱奕儒老師指出,文化是多樣性的花園,母語是文化的脊椎骨,是思考和表達的工具。透過這次的課程,學生們感受到母語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性,並且理解農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地,還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有趣的是,這次課程中有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同學,他們發現馬來語系中與阿美族語有多個相似詞彙,這種文化上的共鳴讓大家感受到跨文化的連結。
參與災後整理
強颱康芮重創花蓮縣萬榮鄉紅葉村,部落上方的治洪溝在暴雨沖擊下損毀,導致水量瞬間湧入村落,引發災害。颱風前學生們曾協助整理的雞舍也遭受了破壞。在期中考結束後,學生們利用假日再次前往紅葉村,參與災後整理工作,幫助部落長者恢復生活。
邱奕儒老師表示,紅葉部落是此次颱風的重災區,學生們協助部落長者進行颱風後的恢復工作,包括整理雞舍、清理果園和住家環境等。在這次災後整理中,學生們分組探討了多項議題,包括土地復育、文化保存、老人憂鬱症、數位落差與青銀交流等,並進行沉浸式的訪談和體會。期待學生將透過設計思考的步驟,持續進行創新設計來解決部落所面臨的問題。
部落長者對學生們的幫助表示感激,並希望他們能夠常常回來,與他們交流。這種問題解決導向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們學到農村的實際挑戰,更讓他們將知識應用於實際場景,化為真正有用的工具,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反思與成長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林芳宜同學表示,在花蓮縣蔬菜運銷合作社中見到拍賣員的工作,對她說是一次深刻的體驗。不僅認識到農業中不為人知的專業技術,更看見了小農在市場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在紅葉村的災後整理過程中,學生們也深刻感受到農村居民的韌性與相互支持的重要性。作為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也反思到,農村長者和小農在面對困難時,往往缺乏情緒支持。透過這次的體驗,也了解到傾聽與情緒支持的重要性,並希望在未來能用自己的專業幫助這些有需要的人。
透過「創意農村大作戰」的農村體驗課程,慈濟大學的學生們在農村中看見了生命的韌性與文化的深厚底蘊。他們不僅學習到農業的知識與技巧,更在風災後親身參與部落的災後重建工作,體現了與農村居民共患難的精神。這樣的體驗讓學生們深刻理解了農業與文化的價值,也讓他們有機會將學校所學應用於實際,從中獲得成長。未來,這些年輕人將帶著這些珍貴的經驗,繼續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與文化保存而努力。
撰文/張馨云;攝影/沈畋君、高家蓁
最新生活新聞
-
中彰榮家感謝依必朗提供住民長輩清潔衛生日常用品
(41 分鐘前) -
捷運藍延線3場公聽會 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提供意見
(45 分鐘前) -
天兔颱風持續減弱「消散時間點出爐」 8縣市嚴防雨彈轟炸
(47 分鐘前) -
消保處查60建案預售屋契約 15家違規、開罰150萬
(53 分鐘前) -
環境部公害稽查導入AI技術 效率增60%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