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學權威於慈濟講座分享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研究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與皮膚部共同邀請美國哈佛大學皮膚科副教授黃亭瑋(Jennifer Ting-Wei Huang ),在12月慈濟醫學講座分享「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研究心得。她指出,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必須妥善照顧,才能提高存活率,病人自體免疫的改變,會引起各種樣貌的皮膚表現,提早診斷與治療,才能延長病人的壽命。她提供了許多精彩的案例,並且強調需要皮膚科、小兒科與移植小組的共同合作。
12月9日,花蓮慈院副院長陳宗鷹、兒童神經科主任王傳育、皮膚醫學中心主任張中興、皮膚外科暨美容醫學科主任洪崧壬、小兒部兒童血液及腫瘤科主任楊尚憲、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陳明群、血液腫瘤科醫師黃聖娟、皮膚部住院醫師、PGY醫師等超過30人實體參加,與北慈、中慈、大林慈院等線上同步參與講座。
在臺北出生的黃亭瑋副教授,6歲時就隨父母到美國,她提到臺灣文化與重視教育的觀念深深影響他們家,父母為了給孩子自由的教育環境,所以舉家移民。她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皮膚科主任,哈佛醫學院皮膚病學、小兒科副教授,這次來臺灣有兩場講座,一場是在臺北慈濟醫院分享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一場是在花蓮慈濟醫院主講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張中興主任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皮膚科最重要的議題,黃醫師在北慈演講時也介紹在波士頓兒童醫院設有多專業整合特別門診,醫師包含皮膚專科醫師、風濕免疫科醫師、精神科醫師,也提到「癢」、與「過動兒」的關連性,特別門診還與營養學專家共同會診,關心到兒童精神發育,也不建議過度限制飲食,反而建議多元副食品可增加兒童對食物的耐受性。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分為急性與慢性。在臨床上常見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是皮膚出現紅腫、瘙癢、斑丘疹、疱疹等症狀,也可能會影響肝臟、腸胃道等器官。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則更廣泛的侵害各個組織,除了上述症狀外,也可能會有色素沉著或發生口腔潰瘍、乾燥、眼睛畏光等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還可能導致肝臟、肺部、腸道發生纖維化等嚴重病症。
黃亭瑋副教授分享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研究心得時強調,最重要的是在病人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整個照護過程,需要皮膚科、小兒科與移植小組醫療團隊合作,提早診斷與治療,才能有利於延長病人的壽命。很多的疾病都是極早期開始,若是能從疾病剛發生的時候,越早選擇到最合適的藥物,得到的療效會最好,社會成本最小、效果最大,所以不管從任何觀點,都得從極早期開始。
黃亭瑋副教授也提到,因為小兒皮膚科是一個非常小的研究部門,在基礎醫學跟轉譯醫學等層面需要更多的投入,她希望藉由她的研究成果與分享,可以跟其他學者有更多的連結,包括基因研究等。
張中興主任提到,雙方合作希望從慈院照顧的病人開始,以小兒皮膚醫療的案例為中心,每半年提出一次病例研討會,同時邀請黃醫師在線上參與並指導,建構慈院的小兒皮膚多專家團隊。另外,小兒部與皮膚部也在規劃適合前往波士頓兒童醫院的訓練課程,以培養兒童皮膚學的專業人才,提供兒童皮膚疾病,更好的診斷、治療與預防的照護品質。
撰文、攝影/陳炳宏
最新生活新聞
-
-
3條小黃公車全新上線 神龜志工化身幸福小秘書
(21 分鐘前) -
三讀通過!桃市府加速舊城再造與海砂屋都更 明第1季成立住都中心
(31 分鐘前) -
3大超人氣樂團 中市新聞局長:全台「最頂」跨年夜在台中
(34 分鐘前) -
養生館媒介外籍女賣淫2度查獲 新北市強制斷水電
(3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