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5° / 15° )
氣象
2025-02-13 | TCnews慈善新聞網

腸胃道持續出血找無出血點 膠囊內視鏡建大功


腸胃道持續出血找無出血點 膠囊內視鏡建大功


56歲的黃先生因為持續便血,就醫做胃鏡及大腸鏡檢查,遲遲無法找到出血點,經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建議,自費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後,終於在十二指腸後段發現一顆2公分的息肉,後續以內視鏡切除,解除出血危機。


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陳彥均醫師表示,小腸膠囊內視鏡主要適用於懷疑有小腸疾病的病人,特別是腸胃道出血,卻未能透過胃鏡或大腸鏡找到出血點者,由於小腸長度約300至500公分,若出血位置太深,加上腸道彎曲,即使是長200公分小腸鏡也很難完整檢查,通常中間會有一段腸道檢查不到,且檢查過程需要兩、三個小時以上,可能增加額外風險,此時便可考慮使用膠囊內視鏡做較為完整的初步診斷。膠囊內視鏡操作簡便,病人在吞下類似膠囊的攝影機後,此攝影機會在約12至13小時內持續拍攝小腸內部影像,同時將影像傳送至訊號接收器,待檢查完畢後,膠囊內視鏡會隨糞便自然排出丟棄,而訊號接收器則交由醫師進行影像判讀。


日前一位56歲的黃先生,因血便問題就醫,做過胃鏡及大腸鏡,都未發現出血點。由於健保規定若要由健保給付膠囊內視鏡檢查費用,需要做過兩次胃鏡加上兩次大腸鏡,確定不是胃及大腸出血,再加上一次電腦斷層及一次小腸內視鏡,仍無法確診。因病人持續出血,家屬決定直接自費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以避開若要符合健保則需要較為繁瑣且可能拖延確診的時間。陳彥均醫師表示,檢查發現病人十二指腸後段有一顆兩公分大小的息肉,而此處是一般胃鏡常規上不易也不會去檢查的部位。之後此患者經過胃鏡進入將息肉切除後,檢查確認為良性息肉,出院前進行抽血追蹤,血紅素數值都維持穩定,已無出血問題。


陳彥均指出,由於小腸病變的機會比胃及大腸低很多,加上小腸檢查不易,因此臨床上很少安排小腸檢查,但小腸仍有病變可能,如因腫瘤、感染或藥物造成小腸潰瘍、慢性出血等,這些狀況下,小腸膠囊內視鏡都可以提供很好的診斷。


陳彥均醫師指出,如果病人小腸病變導致狹窄或是憩室等情況,膠囊有可能會卡在病變處無法排出,若是病人沒有開刀的禁忌症,仍可以嘗試檢查,即使膠囊卡在腸道內,至少能確認病灶所在,便於後續治療。但倘若患者對於可能卡在腸內而開刀很排斥,或是很擔心相關風險高,則不建議此項檢查。


撰文/黃小娟;攝影/黃小娟、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