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全程守護腫瘤病人23年如一日 楊佩雯自癒癒人獲最佳腫瘤護理人員
因為家人罹癌踏入護理,楊佩雯一路從新手到病人最信任的護理師,直到自己罹癌,後成為腫瘤個案管理師,二十三年與腫瘤護理為伍的職涯,楊佩雯走過無數低谷,她永保信念,維持己心柔軟,使病人、家屬還有自己的人生彼此療癒,緊緊相繫。她恆持初衷的護理精神,成為全臺僅四位主管組的腫瘤護理得獎者,更是慈濟醫院第一位、此屆東臺灣唯一獲獎者。
楊佩雯是出身於花蓮縣壽豐鄉的阿美族女孩,阿公是喉癌病患,她從小看著當時父母因認為花蓮治療癌症的醫療不發達,將阿公送到北部大醫院治療,而常常北花奔波照顧,她和哥哥也必須借住親戚家。直到阿公罹癌晚期,轉回花蓮慈院做症狀治療。臨終前阿公對著才讀國中的佩雯表達歉意,阿公認為因為自己,而讓她少了爸媽的陪伴。但阿公很感謝醫院裡面護理人員的照顧,鼓勵佩雯將來去當護理師,有一技之長後可以到醫院工作,未來也有能力好好的照顧父母和部落的健康。
因為爺爺的一番話,楊佩雯國中畢業後就考取慈濟護專,畢業後進入花蓮慈濟醫院工作,第一個單位就在腫瘤病房。「我一來腫瘤病房,就決定我以後都要留在跟腫瘤有關的護理。」佩雯服務的耳鼻喉科的病房,收治很多頭頸癌的病患,對很多人都會懼怕的腫瘤護理,佩雯完全不介意,從清洗傷口、換藥、止痛、包紮,都會一步步仔細地做好,並會根據傷口護理難易度,將最困難的病人排在最沒有時間壓力下仔細完成。期間她會跟病人聊天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也會溫暖鼓勵病人,將傷口整理得乾淨清爽、幫病人止痛、給病人舒適感,讓她年輕的心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2001年楊佩雯到職後,在耳鼻喉科病房工作了13年。這段期間,她跟著護理長成為少數家訪的病房護理人員,一路學習到更多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精神,楊佩雯與許多腫瘤病人建立了如家人般的感情。影響楊佩雯最深的一位罹患口腔癌晚期的病人「阿伯」,總是指定要給她護理,阿伯夫妻兩人對佩雯疼愛有加。但有一次佩雯在幫阿伯護理時,阿伯的晚期腫瘤突然大出血,血液噴灑了佩雯全身甚至飛濺到天花板上,雖然阿伯急救後恢復了心跳,但最後還是往生了。自責不已的楊佩雯不敢面對家屬,突然覺得很討厭這份工作,幾度想要放棄。直到某一天,克服喪夫之痛的阿姨走回病房跟她說,「阿伯是選擇在他最信任的人手上離開這個世界,你要好好做下去,他在天之靈,也會希望你用照顧他的精神去對待其他病人。」
2014年,楊佩雯轉至血液腫瘤病房擔任護理長。她成立的群組名稱是「不想有遺憾」。她希望病房團隊都能發揮能力照顧病人,她不以課式教學,而是翻轉順序或作法。例如發現同仁對放射線皮膚炎照護不熟悉,她在群組內先讓大家複習學理照護,將學習時間放在照護步驟和換藥方式,並納入每天晨間會議實作。她為了病人而創新的各種護理教學,獲得醫療團隊及國內外代訓實習學生票選最佳教學單位,2024年的學生評比,總分5分她的滿意度高達4.99分。
腫瘤治療會有康復的例子,也會有遺憾的結果。楊佩雯認為,人生的最後就是道歉、道愛、道歉、道別。當病人的生命走到最後,盡力幫病人圓夢也是護理精神的一環。
曾經有一位罹患淋巴癌末期的媽媽,已經無法移動,卻很想參加女兒的婚禮,親手將女兒的手交給女婿。最後楊佩雯與病房團隊克服各種困難,讓女兒和女婿在她的病床前完成訂婚儀式,兒女一一跟她感恩道別。最後病人在女兒結婚前三日逝世,但病人和家人都走完全人全程,感受到圓滿,身為護理人員也慶幸幫病人和家屬完成了心願,沒有遺憾。
在腫瘤病房內,楊佩雯陸續完成腫瘤疾病照護及技術標準共10項,也完成東部首例、全國第六例的CAR-T治療案例。CAR-T是免疫細胞療法,費用相當昂貴,照護過程更要細密謹慎,臨床上需要很多創新的流程。從評估、治療過程到各種合併症,一切從無到有,楊佩雯帶領病房同仁到外地研習受訓、讀書會,將幹細胞病房也一起加入訓練,她也一併訂定各種院內免疫治療CAR-T評估照護標準規範,完成血液病學會CAR-T治療認證完訓,協助院內教育訓練推動,當CAR-T已成為健保給付時,她也帶領團隊在2025年元月完成全國第一例的病患照護,至今病人身體狀況仍維持得很好。
從事護理工作,不論表現再傑出,楊佩雯內斂而傳統的父母從未當面肯定過她,直到有一次她的母親到花蓮慈院就醫,看到一張牆上懸掛的護師節照片而落淚,內容正是她專注於護理病人。後來母親寫了一個紙條給她:「爸媽其實很忙,沒讀什麼書,也沒有多少成就,從小沒有時間好好照顧你們。可是看到你因為做這份工作,幫助很多人,讓我們覺得很欣慰,相信阿公在天上,他也會很高興。」
母親的肯定,讓佩雯終於相信,自己選擇這份工作是對的,直到她發現自己罹患二期乳癌。罹癌當下,佩雯也與其他腫瘤病患經歷同樣的心路歷程,她心想自己一直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做任何事都盡心盡力,但為什麼自己還會得到這樣的病?直到一位心理諮商的老師開導她,正因為她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上天知道她承受得住,相信經歷過這樣的歷程,將來在照顧病人的時候,更能知道他們的需求是什麼。
的確,楊佩雯罹癌治療的過程,每一步都走得很深刻。包括自己手術的傷口恢復比一般狀況更不順利,化療時的痛苦,各種腫瘤病患的內心煎熬與過程她都親身經歷過一遍。後來當她遇到還沒有辦法調適的病人、或是拒絕治療的病人,當下佩雯都會同理病人,她知道外人無法真的體會當事人真實的感受,但如果願意,她會用自己的例子去分享,減輕病人的不安和痛苦,若病人需要她的幫助,她隨時都在身邊。
2024年底,楊佩雯的父親發現大腸癌,經過慈濟醫院的醫療團隊專業又溫暖的陪伴治療後,父母對她說,「我們什麼都不懂,還好你當護理人員,讓我們很安心。」當她獲得2025年台灣腫瘤護理學會全台僅四位的「主管組—優良腫瘤護理人員」獎,領獎當天剛好是父親的生日,楊佩雯也將這座獎獻給父親。
楊佩雯罹癌後完成治療,體力已不如前,她仍希望陪伴腫瘤病人,於是於2025年3月轉任腫瘤個案管理師。楊佩雯很慶幸將單位的護理同仁都用「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式訓練得很好,雖然過去同仁們會覺得辛苦,但現在每一位都認真前行。
「護理的精神就是『療癒』,不論是療癒病人、或是療癒自己。」楊佩雯說:「護理就是全人照護的過程,不是每個病人都很幸運能得到願意好好照顧他們的護理師,而我就希望能當那個人。陪病人度過這段治療辛苦的過程,不管是病人或是家屬,當我們一起回頭看這段歷程時,就會很感謝,我和病人、家屬還有我自己都獲得療癒,然後就可以繼續往前走。」
而此次傑出腫瘤護理人員,楊佩雯訓練的腫瘤病房團隊陳皆吟教學小組長以「照顧一位直腸癌復發接受腸造口個案術後之護理經驗」個案報告海報榮獲「最佳創意獎」及「最佳人氣獎」;另陳怜潔以「提升病人參與預防化療藥物外滲執行率」專案海報發表、徐千惠以「照護一位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瘤復發後決策衝突個案之照護經驗」做個案海報發表。
身為癌友也是資深的腫瘤護理師,楊佩雯很高興自己一路都如自己二十三年前的心願,一直留在腫瘤護理的領域。楊佩雯也鼓勵所有往夢想前進的年輕護理師,在每一條路上都會有瓶頸或者是有低潮的時候,「如果你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後,你要試著找回那個讓你會選擇這份工作的初衷。」
撰文/吳宛霖;攝影/花蓮慈濟醫院
最新生活新聞
-
-
氣象署發布豪雨特報 嘉義以北地區及澎湖防大雨
(3 小時前) -
天氣多變化!7招小技巧幫助惱人濕鞋快快乾 咖啡渣、小蘇打「除臭又除濕」超好用
(3 小時前) -
每年近2千件室內裝修糾紛!品保協會這麼做
(3 小時前) -
臺南市政府體育局攜手台鋼足球隊、臺南市體育總會足球委員會 贈足球予臺南市國小 扎根基層啟動未來希望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