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附中大放異彩 三學部齊奪科展獎項挺進全國
慈大附中在114年第65屆科學展覽會中,再次展現全人教育的實力與厚度,高中部、國中部與小學部參賽學生在各科別皆有亮眼表現,交出一張張精彩的成績單,也均代表花蓮縣與花東區進軍全國賽,展現慈大附中對科學教育的深耕成果。
高中部七組參賽作品全數獲獎,其中「動物與醫學科」以深入探討「鼻嗅黏膜間質幹細胞(OEC)」是否有潛力吞噬紅血球與調節發炎反應榮獲特優,將代表花東區出戰全國賽,這件作品不僅有高中端的生物老師擔任指導老師,還特別邀請慈濟醫院研究部廖學健副研究員擔任客座委員,引薦大學端的研究資源與實驗室,讓學生更能心無旁鶩、專心投入研究。透過慈濟教育體系,慈大慈中共享教學資源,這也是慈中學生科展作品能夠屢屢在「動物與醫學科」類別脫穎而出的關進因素。
國中部十組參賽抱回九個獎項。計有三組第一、兩組第三與四組佳作,並首度榮獲國中A組團體獎第二名。其中生應(二)〈點糞成金──堆肥蚯蚓糞菌促進農作物生長能力之分析研究〉,結合微生物學、永續農業與實地實驗,榮獲第一名,將代表花蓮參加全國賽;此外也有兩組獲得第一,分別是物理組〈彎曲的指紋,藏著怎樣的光學密碼──探討曲率誘導的手性光學特性〉,以彎曲指紋設計可調手性光學材料,揭示新型光學應用潛力,及生物組中結合生命科學與中醫藥應用之創新方法的〈建立快速篩選抗氧化中草藥的模式〉,利用酵母菌細胞與雙氧水建立氧化壓力模型,計算出草藥是否具抗氧化潛力。而第三名的兩組:〈「騎」行護法現身──事故熱點與環境感測之研究〉結合空氣品質與交通熱區資料,提出守護騎士安全的創新構想、〈藍瓶實驗──不同葡萄糖濃度對藍瓶實驗之影響〉則從經典化學實驗出發,系統化分析還原反應的多重變因。四組佳作橫跨生物、生活與應用科技(一)、生活與應用科技(二),題材多元,成果亮眼,每一件作品都來自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對世界的好奇。
同時,小學部也傳來捷報,作品《「綠」真的能發電?植物發電可行性之研究》勇奪生活與應用科學科第一名,亦代表花蓮參加全國科展。這件研究深入探討不同土壤種類與濕度、植物種類及添加劑對電壓與電流的影響,發現植物不僅能發電,若能妥善選擇土壤與適當添加物,還能大幅提升發電效能,甚至能以植物串聯穩定供電,成功驅動LED燈與數位時鐘,展現另類能源的可能性。
李玲惠校長表示,在準備過程中,學生們從一張白紙起步,一步步撰寫實驗紀錄、反覆提問與修正,展現科學探究精神;而在他們背後,則有一群默默陪伴、專業指導的教師團隊。這份來自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正是學校長期推動素養導向與適性揚才教育的最佳體現。
慈大附中長期重視科學素養與實作能力的培養,透過跨學科的學習與實驗操作,鼓勵學生以探索精神解決問題。同時,學校也強調「科學培育亦是人文教育」,期許學生能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發現自我價值、找到適性發展的舞台。
撰文/戴雯皓、林宜棻;攝影/郭師企、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提供
最新生活新聞
-
世壯運新北衛生分級1208家優級 4國語言標章識別
(23 分鐘前) -
食藥署長:新增2批澳洲豬腳檢出萊劑 未超標
(24 分鐘前) -
台中和平午後陣雨樹倒阻路 警助38人脫困下山
(32 分鐘前) -
助中高齡再就業 展現銀動新勢力系列活動5/9起登場
(38 分鐘前) -
她跟男友追白沙屯媽祖「走丟被責怪」心碎 眾人安慰:媽祖的安排
(4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