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張木林老師帶領 為太魯閣原生植被復育出力
「張木林老師真的很愛自然,他面對大自然永遠是笑著,不管是出大太陽和下雨他都親自站在陡坡上,掛著種子串,真的很感動。」花蓮0403地震後,太魯閣國家公園山區邊坡大面積崩落,急需進行植生復育。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張木林助理教授,從去年六月起,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和太魯閣工務段合作,展開一場山林復育的行動。他不只自己走入現場,這學期更帶著68位修習「自然與環境概論」與「民族植物學」課程的學生,親手採集原生植物種子、製作種子串、爬上崩塌山坡,為台灣的山林播種希望。
張老師帶著學生們在花蓮溪和立霧溪流域,採集包括密花苧麻、構樹、駁骨丹等台灣原生種植物的種子,然後將這些種子與有機土、黏土混合,用草繩和麻線網包裹,做成「種子串」,由上而下鋪掛在太魯閣崩塌地邊坡,從上方給水,避免陽光曝曬和大雨沖刷,協助邊坡逐步恢復原生植被。
「很可惜,之前去過太魯閣很漂亮,這次進去,很多地方都改變了。」這是參與同學多數人的心聲。親自到達現場看到山地裸露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山坡,也讓他們更用心投入接受老師和助教的指導。
從種子串製作到邊坡掛繩,這樣的工作往往需要花到一天的時間,張木林老師帶著學生們製作、每一條種子串都是他親手掛上去的。學生莊昀蓉表示,老師總是笑著、耐心解說,甚至不斷實驗找出最適合當地生長的原生種子,「因為老師的熱情,我們也更積極想把這件事做好。」
第一次參與復育工作的學生郭宥彤同學說:「一邊做很紓壓,但也有點難過,不知道山林要多久才能回到原來那樣。」朱恩妤同學則說:「看到原生植物不見,很多地方都是銀合歡,透過這次實地的行動與上課教的,讓我們覺得要更關心台灣原生植物,雖然無法消滅外來種,但也希望能夠和平共處。」
張木林老師研究太魯閣生態已超過20年,他表示,崩塌區若不及時介入,銀合歡等外來植物會迅速佔據空間,排擠台灣原生植物,影響整體生態,他帶著學生將理論與現場實作結合,學習如何透過科學方法與傳統智慧,協助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原貌。張木林老師說:「我們不只是撒下一顆顆種子,更是培養一群願意為地球盡力的年輕人。」
地震不只是影響人類,也會造成地貌的改變,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慈大師生與太管處攜手,以實際行動守護太魯閣的原生生態,讓山林重現綠意!
撰文/李家萓;攝影/慈濟大學提供
最新生活新聞
-
中油煉製事業部舉辦關鍵基礎設施防護講習
(11 分鐘前) -
就安基金挪用爭議後首度審預算 115年擬支出226億
(20 分鐘前) -
盤點防汛整備,強化區公所災時應變
(25 分鐘前) -
污水工程開口契約標案竣工,有效提升本市公共污水下水道普及率並改善市民生活環境品質
(26 分鐘前) -
謝謝馬祖陸配對當地的熱愛與付出 陸委會祝福陸配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2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