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2° / 28° )
氣象
2025-08-30 | TCnews慈善新聞網

幸福教育落實慈中校園 SEL讓學習更完整


幸福教育落實慈中校園 SEL讓學習更完整


114學年度開學前夕,本校舉辦教師研習,邀請國立師範大學陳學志教授以「社會情緒學習(SEL)」為題,帶領教師透過呼吸練習安住當下,並提醒「幸福不是成功的附加品,而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標」。當教師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學生才能因為被理解與看見而願意學習。


看見情緒,陪伴孩子成長研習中,陳教授以六種基本情緒──快樂、憂愁、憤怒、厭惡、悲傷與青春期常見的焦慮──說明情緒是需求是否被滿足的訊號,教育應幫助孩子辨識與調節,而非壓抑。透過「白狼與黑狼」的故事,他提醒教師:孩子的行為與內在對話,來自我們日常餵養的情緒與品格。



幸福教育落實慈中校園 SEL讓學習更完整


練習同理,增進人際理解陳教授指出,同理心並非天生,而是需要練習的能力。許多衝突源於「感受沒被看見」,因此他提出「真誠傾聽10天計畫」──每天兩分鐘單純傾聽,不急於評論,就能拉近彼此距離。課程中也演練了「同理」與「同情」的差異,並提供班級活動如情緒日記、表情辨識與身體掃描,幫助學生安全地練習情緒覺察。


理解大腦,強化調節力在腦科普部分,他以「爬蟲腦—情緒腦—前額葉」模型說明情緒如何影響理性,並提醒教師透過呼吸、靜坐等正念練習,幫助學生提升專注與自我調節能力。



幸福教育落實慈中校園 SEL讓學習更完整


讓SEL走進校園日常課程也提供多項落實策略:每日Check-in/Check-out,讓孩子練習表達心情。在國文課以詩文承載情感,將自我覺察與人際技巧自然融入課程。教室設置「情緒急救角」,備妥舒心小物與冷靜工具。評量納入勇氣、善良、誠實等品格,讓更多孩子獲得肯定。


廖逸貞校長表示,教育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陪伴孩子面對生命課題。她說:「SEL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理解與接納。當孩子感受到安全與支持,就會長出面對世界的力量。希望老師們能將SEL融入日常,讓慈中成為一個更溫暖、更幸福的校園。」


本校將持續以「全員參與、系統整合、日常實踐」為原則,從導師時間、跨域課程到校務活動全面推動SEL,讓師生在關懷與理解中,共同創造充滿幸福感的學習旅程。


(撰文:徐振家,攝影:廖志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