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1° / 16° )
氣象
2024-11-22 | 新頭條

百年歷史北科大「一大川堂」風華再現 「校史藝文園區」正式揭幕

百年歷史北科大「一大川堂」風華再現 「校史藝文園區」正式揭幕

記者李喬智/臺北報導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一大川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興建,為國內校園裡第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築,2018年經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北科大今(22)日盛大舉行「校史藝文園區」揭幕典禮,園區以今年甫修復完成的一大川堂為核心,連結市定古蹟紅樓,並將榕園、鄰近教學空間一同翻新,展現古典原貌與現代科技兼容的風貌,延續歷代師生校友的共同記憶,傳承北科大「誠樸精勤」的精神。


揭幕典禮貴賓雲集,北科大資深校友如總統府資政顏志發、前立委黃木添、曾獲國家文藝獎的臺灣詩人李魁賢、北科大校友總會前總會長王小瀋、北科大榮譽教授暨名譽博士王瑞材,以及多位名譽博士:光寶集團創辦人宋恭源、美琪瑪董事長嚴隆財、群光電能總經理曾國華、豐群控股董事長張宏嘉、國際扶輪社前總社長黃其光等均出席,連同各地區校友會、系友會代表,共襄盛舉的校友、北聯大盟校代表共約200位,其中80歲以上資深校友計達30人出席。



百年歷史北科大「一大川堂」風華再現 「校史藝文園區」正式揭幕

▲北科大「校史藝文園區」揭幕,上百位校友回母校參觀導覽。(圖/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一大川堂興建於1918至1921年間,為北科大現存年代最久的校舍,也是目前唯一能見證臺北工業學校(北科大前身)「實習工場類型」的老建築。1930年火災後屋頂、樓板受損,1931年以現代主義風格重建,設有水平迴廊與八角斷面鋼筋混凝土柱,施工技術極佳,走廊頂板低於室內主樓板並留設小氣窗等,設計細緻優美,在臺灣建築史上深具意義。一大川堂修復及再利用工程於2022年底啟動,今年5月完工。


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表示,一大川堂為國內校園裡第一棟鋼筋混凝土建築,最早作為應用化學科的實驗室,忠實反映了北科大立校的實作精神,先後曾供本校應化科、礦冶科、建築科、設計科、體育室等單位使用,不少師生、校友都在這裡留下回憶;他就讀礦冶科時,也在這裡上過好幾科的實驗課。


王錫福指出,經過多次設計工作會議,凝聚校內與校友共識,「我們將學校最核心的位置、最重要的建築物─一大川堂,室內規劃為校史館,延續北科大『誠樸精勤』的精神,同時藉由這個場域,希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與藝術涵養。」



百年歷史北科大「一大川堂」風華再現 「校史藝文園區」正式揭幕

▲北科大「校史藝文園區」以歷史建築一大川堂為核心,室內為校史館,展示自1912年建校迄今的重要發展歷程。(圖/北科大提供)


北科大以一大川堂為核心,規劃校史藝文園區,作為校史紀念展館、藝文展示空間,結合有形的建築空間與無形的歷史文化,「校史藝文園區」代表北科大不只是追求科技領域的創新進步,也希望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為歷史建築賦予新的面貌,成為教育下一代、永續利用活化的珍貴資產。


北科大校友總會總會長張啟城表示,「一大川堂對於我們這些曾在這片校園上學的校友來說,就像是青春歲月的一部份。」一大川堂今日蛻變為校史藝文園區,有賴許多校友的支持與付出,園區承載共同的文化記憶,也是北科大精神的延續。


一大川堂的室內空間為校史館,涵蓋三個展區。第一展區為迎賓廳,展示北科大從1912年建校迄今的重要發展歷程,包括別具意義的臺北工專紀念塔石塊,並利用XR互動裝置搭配校園模型,呈現校園地景變遷。第二展區為常設展廳,展出本校百年來的重要文物,包括臺北工業學校時期的校徽鐵窗、校鐘、日治時期於一大川堂使用的機械教具等。



百年歷史北科大「一大川堂」風華再現 「校史藝文園區」正式揭幕

▲北科大「校史藝文園區」揭幕典禮貴賓大合影。(圖/北科大提供)


第三展區為特展廳,即日起至12月20日展出「根與路」,由文化事業發展系、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建築系、互動設計系、通識教育中心共同策展。展覽首先由曾任臺北工業學校校長、日本建築學者千千岩助太郎對臺灣原住民建築的系統性調查開展;臺北工業學校礦冶科見證臺灣煤礦業興衰,透過USR呈現礦業勞動影像與礦場遺跡,反映能源轉型對社會的影響;北科大與菸業的連結可追溯至1980年代的建教合作計畫,透過長期田野調查,展覽重現菸葉與農業社會的共同記憶;最終以釀造及染色技術的演變,映照臺灣工業與生物科技的發展過程,體現技術的創新與文化的延續。


北科大校史藝文園區揭幕紀念品《根與路》與特展同名,以精密陶瓷氧化鋁基板為載體,將北科大校史館重建影像,深刻燒製其上,象徵歷史記憶與百年傳承,盼以此作品凝聚北科大對於工業教育、科技研發與文化守護的堅持,象徵學校持續創新與永續發展,傳承下一個百年樹人的北科精神。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