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7° / 16° )
氣象
2024-11-24 | 勁報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勁報記者張亞痕/台中報導)甫榮獲臺中政府文化局表揚為資深優秀美術家、雕塑藝術大師黃映蒲的悲歡歲月已走過70個寒暑,匯集對跌宕起伏人生的感思,再融入純熟雕塑技法的呈現,促成這場於11/23-12/11、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一)登場的「黃映蒲 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堪稱為他的創作生涯留下難忘印記。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文化局長陳佳君、大墩文化中心主任陳文進,也別開生面地高歌「快樂的出帆」,取代傳統的致詞、向這位率性的雕塑大師致敬。(記者張亞痕攝)



展出的29件全新雕塑作品,每一件皆以一首臺灣經典老歌為創作主題,透過悲情的過往記憶、與對這塊孕育臺灣無窮生命力的土地的深厚情感,大師藉物寄情,真心呼喚每個世代都要愛臺灣!而11/23的開幕式,包括司法界與藝文界的好友們,都專程到場致賀,甚至紛紛開嗓唱起與作品相和的老歌,場面相當溫馨。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黃映蒲的創作靈感,每每源自他個人的生命故事與對臺灣的熱愛。幾經青澀少年、空拳打拼事業與宗教感應、全心創作等種種生命歷程,他選擇返璞歸真;這次展覽中,未使用任何實體模特兒或複雜的參考資料,僅憑一張簡單的線條圖,大師投注情感而化為具像的雕塑藝術。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11/23的開幕式中,黃映蒲簡潔且趣味地分享了這次創作的緣起,並開唱「黃昏的故鄉」,勾起不少好友們的回憶。(記者張亞痕攝)



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黃映蒲對生命的感知,還有他對這塊孕育臺灣無窮生命力的土地的深情;並搭配特定歌曲,如《望春風》、《雨夜花》等,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臺灣文化與歷史的厚重感。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黃映蒲表示,他希望這些作品,能夠喚起觀者心中對家鄉的熱愛與責任感。「每一個雕塑都是一段故事,我希望透過這些創作,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臺灣,瞭解過去、並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也因此,這次展覽除了是黃映蒲對自身藝術生涯的一次回顧,更是他對未來世代的一份期盼;經由這些雕塑創作,他呼籲年輕人能夠傳承對臺灣文化的熱情與責任,讓這塊土地上的故事繼續流傳。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尤其黃映蒲雙手巧塑下,不僅僅是藝術顯像,更是一種心靈感動與呼喚的傳達;展期間,黃映蒲將親自帶領多場導覽,與觀眾分享在創作背後,他跌宕起伏的心路歷程、與愛臺灣的款款深情。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而11/23的開幕式中,黃映蒲簡潔且趣味地分享了這次創作的緣起,並開唱「黃昏的故鄉」,勾起不少好友們的回憶。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大墩文化中心主任陳文進,也別開生面地高歌「快樂的出帆」,取代傳統的致詞、向這位率性的雕塑大師致敬。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現場更見嘉賓如潮,也因黃映蒲與監所有長期合作的情誼,包括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張斗輝、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臺中分會主委廖學從、臺中地檢署主任觀護人潘連坤等,都親自到場致賀。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 呼籲各世代齊愛臺灣


圖說: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登場。(記者張亞痕攝)



前立委黃國書、與多位藝文界的好友,也到場與這位藝術創作的深耕者,為傳播藝術種子的使命一起續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