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4° )
氣象
2023-12-16 | 上報

【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蛻變舉隅:金蛇劍與金蛇郎君

【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蛻變舉隅:金蛇劍與金蛇郎君

作為故事的男主角,袁承志在《碧血劍》中有兩個身分,一個是江湖人身分:華山派弟子、金蛇郎君夏雪宜傳人、七省英雄推選的武林盟主;另一個是朝廷人身分:明末大將袁崇煥的兒子、闖王軍師李岩的義弟。不過,金庸創作《碧血劍》初期,並沒有集中寫袁承志的朝廷人身分,反而著重寫他習武、闖蕩江湖的過程。

後來兩次修改,金庸一方面改寫《碧血劍》的江湖事,對於華山派的混元功、金蛇郎君的武林瓜葛,以及最大反派對手玉真子,都增加了許多篇幅;另一方面,又陸續補入大量與皇太極、李自成、袁崇煥等人有關的歷史事。

金庸在修訂版「後記」中說:「『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其次是金蛇郎君。」舊版故事情節對二人著墨不多,金庸認為袁、夏二人才是真正主角的想法,歷經兩次改寫後才算完成。
(延伸閱讀:回覆讀者次數最多的小說!金庸答客問之《射鵰英雄傳》篇
明晚版《碧血金蛇劍》連載首日,金庸開宗明義指出改書名的原因:(1)金蛇郎君是關鍵性人物;(2)袁承志用「金蛇劍」做武器。金庸改寫時也增加了對金蛇劍的描繪。事實上,作為全書最奇特且威力最強的兵器,舊版描寫金蛇劍的地方著實不多。袁承志在山洞初次看到金蛇劍時,金庸只提了一句:

骷髏前面橫七豎八的放著十幾把金蛇錐,骷髏身旁插著一柄劍,袁承志不敢去碰,再看壁上時⋯⋯(舊版《碧血劍》第五一續,1956年2月20日)

讀者跟袁承志一樣,這個時候也一定不會留意骷髏身邊的那一把劍。之後袁承志因為練習金蛇劍法不得要領,重到山洞看壁上人形時,這才拔出金蛇劍。小說這樣描寫:

眼睛一瞥忽然見了那柄劍,心念一動,把劍從土中拔了起來,只見那劍身形狀甚為奇特,整柄劍就如蛇盤曲而成,蛇尾勾成劍柄,蛇頭就是劍尖,蛇舌伸出分叉,所以那劍尖頭卻有兩叉。(舊版《碧血劍》第五八續,1956年2月27日)

雲君的插圖也沒有配合內文,並未畫出金蛇劍模樣。

到了改寫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首先,金蛇劍換了位置,由原來的骷髏身旁改為插在石壁上,旁邊還有十六個字。袁承志看到壁上文字,自然留意到字旁的劍。

這十六字之旁,有個劍柄凸出在石壁之上,似是一把劍插入了石壁,直至劍柄。他好奇心起,握住劍柄向外一拔,卻是紋風不動,竟似鑄在石裏一般。(明晚版《碧血金蛇劍》第二○續,1971年6月12日)

後來袁承志重回山洞找劍時,對金蛇劍的描述就更加細緻:

突然之間,全身涼颼颼地只感寒氣逼人,只見那劍形狀甚是奇特,與先前所見的金蛇錐依稀相似,整柄劍就如是一條蛇盤曲而成,蛇尾勾成劍柄,蛇頭則是劍尖,蛇舌伸出分叉(筆者案:原文作「义」,排版之誤,今改之),是以劍尖竟有兩叉。那劍金光燦爛,握在手中甚是沉重,看來竟是黃金混和了其他金屬所鑄,劍身上一道血痕,發出碧油油的暗光,極是詭異。(明晚版《碧血金蛇劍》第二二續,1971年6月14日)

除了描寫金蛇劍的外形,還加入了觸覺(寒氣逼人)、色彩(金光燦爛、血痕、碧油油的暗光)、重量、材質,以及特點(與金蛇錐如出一轍)。
(延伸閱讀:【金庸答客問之《書劍恩仇錄》篇】娥皇女英之法雖能解決問題,但 ......
至於金蛇郎君,明晚版只稍稍修改細節,並沒有補入大篇幅情節。金蛇郎君與袁崇煥對《碧血劍》故事的發展,前者具有關鍵性作用:袁承志因為發現金蛇秘笈,武功提升,因為要完成金蛇郎君遺願而與溫氏五老對上,闖蕩江湖時又遇上五毒教的何紅藥,「承擔」了「舊債」。金蛇郎君雖死,過去發生的事都在驅使著當下的袁承志去面對與解決。因此,金庸在舊版故事中對金蛇郎君的描寫已經相當足夠。

袁崇煥卻不同,雖然他是袁承志的父親,但除了預留「報仇」戲碼讓袁承志完成外,其餘幾乎與袁承志的江湖事沒有任何關連。舊版對袁崇煥著墨不多,正好解釋了為什麼金庸認為金蛇郎君與袁崇煥同為書中兩大主角,但在修改《碧血劍》時,主要加了很多篇幅寫袁崇煥(詳見下節),改寫金蛇郎君的卻不多。

【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蛻變舉隅:金蛇劍與金蛇郎君
明晚版《碧血金蛇劍》第二二續,1971年6月14日。袁承志從壁上拔出劍身,雲君清楚畫出金蛇劍劍身的奇特形狀。

*本文摘自《流金歲月:金庸小說的原始光譜》,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金庸武俠小說】《碧血劍》蛻變舉隅:金蛇劍與金蛇郎君

【作者簡介】

邱健恩


畢業於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後獲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蘇州大學文學博士。任教於香港專上院校,歷任講師、高級講師、助理教授,以文獻學、語言學、流行文學為研究方向,近年專事研究金庸小說的文本和文創現象。

曾於 2009 年舉辦「金庸小說版本展」,展出逾300件舊版金庸小說文獻,是華人地區首創。2010 年,發表〈自力在輪迴——尋找金庸小說經典化的原始光譜〉,根據多年收藏的舊版小說,釐清金庸小說從連載到單行本的文獻系統與相關問題。2013-2023 年間,曾多次獲香港文化博物館委任為特約研究員,並為籌建「金庸館」借出逾 1800 件藏品。 著有:《漫筆金心──金庸小說漫畫大系》、《何以金庸:金學入門六大派》。

鄺啟東


畢業於香港柏立基教育學院,現為退休教師。

自詡是一名金迷,緣起於四十年前閱讀第一部金庸小說《連城訣》,自此遍讀其他,反覆重溫。二十年前,開始收藏不同版本的金庸作品,延展到舊版的書本版、報章及雜誌,以冊數(份數)計,至今已收藏逾二千三百冊(份)。由於收藏數量日多,對金庸舊版的版本系統逐漸梳理出脈絡,樂於和廣大金迷分享。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