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7° / 20° )
氣象
2024-05-29 | 上報

【國會改革大事紀】黃國昌、傅崐萁領軍藍白多數強推 民進黨難擋訴諸輿論壓力

【國會改革大事紀】黃國昌、傅崐萁領軍藍白多數強推 民進黨難擋訴諸輿論壓力

國民黨、民眾黨團共推的國會改革相關法案,昨天(28日)在立院三讀通過,過程中場內的民進黨團全力阻止、場外上萬反對群眾更數次聚集表達訴求。而法案昨天三讀通過後,行政院隨即表態擬提出覆議、民進黨團也宣布將聲請釋憲,讓戰線再度延長。《上報》也整理了國會改革的始末,讓讀者能一次看清來龍去脈。

2023年12月1日

當時還是民眾黨不分區立委提名人的黃國昌召開記者會,並提出包括「建立國會聽證調查制度」、「提升人事同意權審查密度」、「定期邀請總統國情報告」、「新增閣揆和其他人事同意權」、「立委選制改為混合聯立制」、「改善票票不等值、增加國會多元性」等6項國會改革政見。


【國會改革大事紀】黃國昌、傅崐萁領軍藍白多數強推 民進黨難擋訴諸輿論壓力
黃國昌(中)項藍綠喊話,要求提出國會改革的政策與藍圖。(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2024年1月15日

民眾黨取得不分區8席立委席次,於是要求藍綠承諾在第1個會期完成國會改革包括建立國會聽證調查制度、強化人事同意權審查、修法強化立委利益迴避規範、定期公布相關經費使用等4項的修法。

對於民眾黨的提議,國民黨「戰鬥藍」的代表領袖趙少康也率先承諾支持,但認為有關聽證調查權的部分,應該要有配套措施;而民進黨僅回覆予以尊重,會盤點過往國會改革法案,並提出配套及修法。

(延伸閱讀:民眾黨成立院「關鍵少數」 黃國昌喊話藍綠:提出國會改革藍圖

2024年1月20日

傅崐萁為參選國會龍頭,提出加強委員會的功能、建立違反議事中立的罰則、立法院的各項經費使用透明、建立聽證及調查權、制定藐視國會及國會偽證罪等5項政見。藍營後續也陸續提出國會改革相關訴求。

2024年3月29日

民進黨立院黨團強調改革國會不能違憲,提出包括調查權及調閱權雙軌制、強化秘密會議規範等8訴求,並批評藍白版本的改革相關法案只會讓國會變成大怪獸。

2024年4月15日

立法院司法法制委員會逐條審查國會改革相關草案,民進黨團版本來不及納入開會範圍,因此只討論藍白修法版本,儘管綠委對內容有異議,藍營召委吳宗憲仍直接裁示送交朝野協商,綠委也祭出44次散會動議反制,但最終藍營還是強行通過,草案進入1個月協商冷凍期。

(延伸閱讀:綠提44次散會仍擋不住國會改革修法 藍白聯手20案未實質審查即全送協商

2024年5月8日

民進黨5度在立院司法法制委員會排審黨團版的國會改革法案,都遭國民黨團以人數優勢表決散會通過擋下。

2024年5月17日

立院首次表決國會改革相關法案,藍白立委前一天便在議場前守夜,防止綠營用案海戰術杯葛議程,而黃國昌在現場被傅崐萁摸頭一事也引發各界討論。

當天一早藍綠陣營就在場外聚集,議場開門後一度發生推擠,藍委謝龍介鎖喉綠委鍾佳濱;黃國昌在報到桌前向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大吼,遭綠委郭國文打臉;藍委徐巧芯在台上吹直笛。

進場後藍綠白仍不斷衝突,鍾佳濱為衝上主席台,直接「抱摔」藍委陳菁徽;郭國文搶走立院秘書長周萬來手中的資料狂奔出議場;晚間3黨衝突再起,綠委沈伯洋被桌上推下送醫,綠委鍾佳濱、邱志偉、莊瑞雄、藍委吳宗憲也掛彩,陸續被送往醫院治療。場外則聚集上百群眾抗議。


【國會改革大事紀】黃國昌、傅崐萁領軍藍白多數強推 民進黨難擋訴諸輿論壓力
鍾佳濱(中,藍色西裝外套)為搶主席台,不慎「抱摔」陳菁徽(中,藍背心)。(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延伸閱讀:【立院格鬥場】遭鍾佳濱衝上台「抱摔」 陳菁徽:譴責噁男行為將提告) (延伸閱讀:綠委搶攻主席台遭藍營拉下 藍綠5立委分別送醫

2024年5月21日

立院第2次表決國會改革相關法案,藍綠白衝突再起,場外聚集抗議民眾,前台北市議員「網紅」呱吉、變裝皇后妮妃雅也到場抗議,網紅「百靈果」前往直擊卻被群眾轟出,到了晚間立院外的群眾增至1.8萬人。

2024年5月24日

立院第3次表決國會改革相關法案,藍白陣營一早攻佔主席台,並與綠委推擠,白委麥玉珍在衝突中遭綠委林淑芬右鉤拳打中左臉而送醫。反對國會改革藍白版本的群眾也從早上就在立院四周集結,到晚間已達10萬人。


【國會改革大事紀】黃國昌、傅崐萁領軍藍白多數強推 民進黨難擋訴諸輿論壓力
24晚間立院周遭湧入10萬民眾抗議藍白版本的國會改革相關法案。(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延伸閱讀:立法院遭10萬人包圍「滿到監察院前」 細雨中怒吼:沒有討論不是民主

2024年5月28日

立院第4次表決國會改革相關法案,藍白版本最終三讀通過,但行政院隨即表示擬依憲法規定提覆議;監察院也批評此舉是違反權力分立;民進黨團也強調將會提釋憲;賴清德總統則呼籲朝野持續對話。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