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1° )
氣象
2025-07-08 | 上報

客傳會諮詢座談年會 AI時代客語危機與轉機

客傳會諮詢座談年會 AI時代客語危機與轉機

客語等少數族群語言傳播、復振之路,在這波AI(人工智慧)浪潮下,來到關鍵十字路口。

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客傳會)於6月28日在台北市政大公企中心舉辦的諮詢座談年會,邀請客家電視台長向盛言、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賴秀如、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與公、民營廣播電台等20餘個單位及專家學者共同與會,蒐集建議以為來年客傳會推動業務參考,也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張維安、國立聯合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教授張陳基、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3人主講AI時代客語危機與轉機。

羅世宏談及應用AI復振少數族群語言,以日本北海道的愛奴族語舉例,12世紀起在北海道定居的愛奴族,在19世紀末日本殖民後,愛奴族語被禁止、文化遭邊緣化。愛奴族語在1870年還有1萬5千名使用者,到1917年僅剩350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極度瀕危語言」。比現在的客語現況,情況更糟。AI在這個情況下,可說是死馬當活馬醫。AI利用1970年代起建立的700小時語音資料庫,以「端對端語音辨識模型」,處理無語法標準的愛奴語,再利用語音合成系統建置,模擬、重建自然語感。

羅世宏強調,我們要有AI的機會意識跟風險意識,一定要善用、絕對不能去迴避或逃避或者拒絕使用AI,但也要有很清楚的風險意識,關鍵要掌握由語言使用者、為語言使用者(By the speaker, for the speaker),借鏡國外少數族語的做法,鼓勵公部門與族群協商資源配置與數位主權、同時鼓勵社群人才參與AI語言建模。


客傳會諮詢座談年會 AI時代客語危機與轉機
羅世宏強調,少數族群語言運用AI,必須有機會意識跟風險意識。(客傳會提供)

「AI偏見的問題,也凸顯族群語言邊緣化的風險。」羅世宏說,國際知名期刊《自然(Nature)》去(2024)年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大型語言模型,面對不同語言時,存在明顯偏見,當客語未被納入訓練語料,或語境未被理解,類似的語言歧視可能無聲重演。幸而數位發展部日前在立法院表示,政府在打造主權AI語料庫時,將納入客語和原住民語。我國在2010年在《客家基本法》中將客語指定為國家語言,相較於愛奴族語遲至2019年才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原住民語,客語的狀況好很多。但羅世宏也特別指出,客語在當前社會環境下所處的雙重邊緣問題;一是在媒體傳播中處於邊緣位置、在AI訓練語料也處於邊緣。

致力於訓練客語AI大型語言模型的張陳基則指出,他目前已經完成兩個AI客語機器人、客語學習機器人「阿知牯(Talka)和客語文化機器人「哈尼(Hani)」。

張陳基目前和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合作的「餞影」展覽中,也置入客語AI,利用60吋大螢幕配合AI客語機器人,輕易辨識出每一張客庄老照片的細節,更提供四縣腔、海陸腔客語及華語、英語對話與翻譯。他認為AI對於客語的傳承,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不論是文字轉語音或是語音轉文字,都有助於客語的傳播。


客傳會諮詢座談年會 AI時代客語危機與轉機
張陳基認為,AI無論是文字轉語音或是語音轉文字,都有助於客語的傳播。(客傳會提供)

張維安則補充,資通訊(ICT)與AI的發展,提供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中心的角色與機會。客家人分散在全球各地,透過資通訊很容易將大家連結起來,但各地的客家人所講的客家話差異很大,過去他到馬來西亞古晉田野調查,大家都說自己是客家人,但彼此說的話卻無法相通,語言的障礙,如今在AI的協助下,溝通成為可能。

張維安期許客傳會,應該成為全球客家的平台,不只是溝通不同地區、不同腔口的客家人,更要溝通會講客語、不會講客語的人,還要溝通客家人、非客家人,不必拘泥於一定要講客語,要用各種語言傳播客家文化。


客傳會諮詢座談年會 AI時代客語危機與轉機
張維安說,希望客傳會可擔任連結的角色,在AI時代下連結台灣與世界。(客傳會提供)

「在AI時代,就算去田野調查,研究者也是一個直播主。」張維安說,有AI的協助,從語音到文字、從文字到語音,多語溝通完全不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客傳會不只是Connect、Link的角色,更可以擔當起HaKKa Link的角色,成為全球客家的連結中心,進行文化復興、語言復興,一個平台全部搞定。

(延伸閱讀:強力徵求「爺奶機智生活―高齡樂活創意活動設計」 提早投稿還有小七禮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